首页 关于我们 智力开发 学习障碍矫治 培训班 脑产品 合作单位 头脑风暴  
走进脑学堂 企业员工辅助计划(EAP) 脑科学视频 另类天才

脑学堂新闻

脑网测试

名称:

密码:
 产品搜索      类别:
关键字: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动态 >> 信息内容
 
  难以绕过的心理关隘
      目前很多父母在给孩子当陪读,那是因为有些人陪读成功了,于是不少家长开始 “东施效颦”。一人读书,全家上阵,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多数父母都天真地认为,子女生活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是不会出错、越轨的。殊不知,自己对子女如此精心呵护,却扼杀了培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机会,反而会助长他们许多惰性。
陪读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应试教育和家长攀比的产物。
孩子的学习自控力差要陪读,学习成绩不佳要陪读。似乎陪读就能让孩子成绩更好,学习更自觉。果真这样吗?父母陪读的本意,是要让孩子变得能自觉地学习,而更多时候参与过多,效果却相反,学习渐渐变成逼迫性的了。优秀的学习品质,应是能独立完成课业、勤于思考、认真严谨、勇于克服困难、有一定自控力等等。由于时常有父母这个“老师”在旁指导,孩子的学习品质没有得到实打实的锤炼。
毕竟学习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在旁寸步不离、近乎监视的陪读,很容易让孩子心生反感。有个初中一年级的孩子曾向同学抱怨:“我妈每晚都坐在我旁边,看我做作业,看我复习,做完课内作业又要做她布置的作业,还不时要唠叨几句,耳朵都起茧了,烦死了!一晚上都不让我出去玩一会,我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苦日子?最好她生病住院死掉!”多可怕的诅咒!可这能单方面的责怪孩子吗?
之所以出现以上这些状况,是因为家长把陪读当成了一块通往名牌大学的敲门砖。当把这块敲门砖握在手中,他们觉得总有绕不开的心理关隘上的小旗在晃动。
心理关隘之一:攀比心理。现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相互攀比严重,“别人家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一样要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学校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越来越高;对家长来说,别人的孩子住校,我就干脆在学校旁边租房,对孩子进行更好地照顾。有些经济条件不怎么好的家庭,家长甚至是在当地边打工边做孩子的“全职保姆”。
心理关隘之二:牺牲心理。我国的传统观念和国家的独生子女政策,也让父母肯于为孩子奉献一切。现在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家长们不敢对孩子放任自流,并且相对来说也有可能为他们提供较好学习和生活条件。在传统观念和环境的影响下,即使是各方面条件不好的家庭,父母为陪读也愿作出巨大牺牲,包括放弃工作、省吃俭用或拼命打工挣钱等。中年家长愿意以陪读的形式成就孩子的学业,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普遍存在的“补偿心理”。
心理关隘之三:后援心理。就业市场对求职者学历的要求,使家长感到了竞争的压力和教育的重要性。为孩子创造出与别的孩子一样的甚至是更好的条件,才能让孩子好好学习。家长们从小对孩子进行了“无微不至”地照顾,岂能在关键的求学问题上撒手不管?甚至当孩子要到外地上大学时,他们后援之手也要伸过来—接着温情陪读。
说到底,进行陪读的那些家庭,还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如果没有经济实力,不能在城镇生存,谈何陪读?这倒使人想到一个故事—某地农村一家5个孩子,父母目不识丁,且生活贫困。可他们的孩子,硬是一个个考上了名牌大学,有的还念上了研究生。这个农户家庭教育成功的奥秘在于:做父母的善于激发子女奋发有为的进取心,形成积极、稳定的自学、自教动力机制。但这种成功实例,却没有引起更多家长的重视和兴趣。美国教育家阿贝·鲍梅尔有一句话很有道理:“教育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你家中有多少书,不在于你懂得多少知识,而在于你对学习的态度,这种学习的态度可以帮人绕到知识的背后,这比你懂得多少知识要重要得多。”
 
发 布 者:  admin 添 加 时 间:  2017/6/12
 

中国脑网

中国脑网 17710588313
京ICP备19054895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大街金霖酒店30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