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被问到我家附近的面包店怎么样。我回答说,最近才吃过他们家的巧克力饼干,非常可口。我的妻子纠正了我,说我那天吃的其实是燕麦葡萄干饼干。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错误记忆?这是痴呆症的先兆吗?我应该给医生打电话吗?
人类是理性的吗?
数十年来,认知科学家们都在思考人类的认知是否是严格理性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这个问题上展开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人类通常使用一种“快而不讲究”的心理策略,也就是“启发法”(heuristics)。
比如说,如果被问到英语中是“k”开头的单词多还是“k”作为第三个字母的单词多,大多数人都会说“k”开头的单词多。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下这个结论,是因为他们在头脑里快速列举了以“k”作为开头的单词和“k”在第三位的单词,然后发现可以想到以“k”打头的单词更多。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把这种策略称为“可得性启发法”——最容易想到的东西会影响你的结论。
尽管启发法通常有用,但有的时候也有例外。所以,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认为,人类认知并不是最优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英语中,比起“k”打头的单词,有更多“k”在第三位的单词。
是次优还是能做到的最好?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新的研究指出,人类感觉和认知可能通常是最优的。比如说,一些实验发现,尽管感官信号中存在噪声,人们仍然会以统计学上最优的方式整合来自多个感官的信息,比如视觉和听觉,或者视觉和触觉。
或许最重要的是,研究发现,一些看似次优的行为其实是最优的。比如说,大家都知道,人们有时会低估移动物体的速度。所以科学家们假设,人类的视觉动作感知是次优的。
可更多的新研究显示,统计学上最优的对感官信息的解释或感知,是结合有关物体速度的视觉信息和“世界上大部分物体都是静止或者慢速的”这一常识形成的。而且,对于低质量或者被干扰的视觉信息,这样的最优解释便会低估移动物体的速度。
因为理论上最优的解释和人类实际的解释在同样情况下会出现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这些错误在视觉信息不完美的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其实是尽其所能地感知了视觉信息。
在研究人类认知时,科学家们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人们在记忆,推理,决策,计划和行动时经常犯错,特别是在面对模糊或不确定的信息时。和之前估计视觉速度的例子一样,在进行认知任务的时候,统计学上最优的策略是结合来自数据的信息,比如说来自观测和体验的信息,和关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常识。研究者们发现,使用最优策略产生的错误,即因为模糊和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错误,和人类在现实中会产生的错误相似。这就是说,人们也尽其所能地完成了认知任务。
面对模棱两可的输入和不确定的信息时,感觉和推理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支持这一说法的证据越来越多。如果是这样,这些错误就不一定暗示着心理过程的缺陷。事实上,人类的感觉和认知系统其实运作得很好。
受到约束的大脑
人类的心理活动是有限制的。一些是内在的限制:人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有限——你不能同时对所有事情集中注意力。此外,人类的记忆力也有限——你不能记住所有事情的全部细节。其他的是一些外部的限制,比如说,决策和行动常常需要速战速决。因为这些限制,人们可能不能永远进行最优的感觉和认知。
重要的是,尽管你的感觉和认知可能没有在它们不受限制时表现得那么完美,但是,它们可能是在考虑到这些限制时能做到得最好的了。
当你需要解决一个问题,你得同时思考很多因素才能找到答案。由于注意力有限,你无法同时思考所有的因素,那你就不能得到最优解。但如果你同时处理尽可能多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中包含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用信息,那么,你就可以在注意力的局限下找到一个最好的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