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智力开发 学习障碍矫治 培训班 脑产品 合作单位 头脑风暴  
走进脑学堂 企业员工辅助计划(EAP) 脑科学与抑郁症 另类天才

脑学堂新闻

脑网测试

名称:

密码:
 产品搜索      类别:
关键字:
当前位置: 首 页 >> 智力开发 >> 信息内容
 
  穿梭半世纪回味游戏童真
   60年代抽陀螺70年代跳皮筋如今电子一统天下专家建议玩乐更具创造性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从打弹弓、踢毽子、弹玻璃球到跳皮筋、打沙包,这些儿童游戏经过了各种更替变迁的过程。现在孩子们的游戏早已被各种电脑游戏、遥控电动玩具等新产品取代。


  为了回味儿时的游戏,魔时网正在组织网民6月3日去朝阳公园玩上世纪70年代的经典儿童游戏。本报则带您一起回顾半个世纪以来儿童游戏的历史变迁,重温儿时的乐趣。

  60年代

  代表游戏:弹弓抽陀螺

  很多人童年的玩具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游戏也比较有创意,如弹弓、陀螺、打瓦、滚铁环、拍纸片、吹泡泡等。 53岁的白女士说,那时候男孩子

  喜欢做弹弓,有一次,几个男孩子竟然打下一只麻雀。

  供职于一家私营企业的李先生回忆,抽陀螺是当年男孩们特别喜欢玩的游戏。它是把木头削成圆锥形,四周涂上彩色条纹,尖部嵌一粒钢珠,玩者手持木棍,用拴在前端的布条抽打,陀螺在转动中呈现出五彩的颜色。"我儿子十几岁的时候,我还给他做过一个陀螺"。

  80年代代表:呼啦圈、魔方

  之前的游戏还在延续,但出现了变形金刚、呼啦圈等新兴游戏,小汽车模型等一些简单的儿童玩具在这时候也开始出现。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刘小姐回忆,有一年流行玩呼啦圈,小朋友们围成一个大圈,看谁摇的时间长;家里手巧的爸爸还用塑料管自制了一个,大家为呼啦圈而疯狂。"可是从那以后,这股流行风一过,我就再没碰过呼啦圈了。"她说。

  "那时候,家里沙发上常扔着一个魔方,来家里玩的小孩都愿意拿过来拧几下,拼得快的孩子被认为聪明。"今年5 5岁的张大妈说。

  90年代代表:遥控玩具

  这个年代的孩子拥有最新奇的玩具,会唱歌的毛毛熊,汪汪叫的机器狗,用遥控器无线遥控满地乱跑的汽车……

  王女士说她儿子那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遥控汽车,现在家里已经有不下十个遥控汽车,上哪都带着。王女士说孩子是看了电视里的 动画片后,开始对遥控玩具感兴趣的。

  90年代末至今

  代表:电脑游戏

  至此,游戏格局完全被颠覆,传统游戏所剩无几,被电子类等高科技产品所替代。

  在一家文化公司工作的王先生说,他儿子现在最喜欢玩PS2,刚开始的时候一玩起来了就不吃饭不睡觉。

  后来限制了他玩游戏的时间,一天只给一小时。余下的时间他就对积木产生了兴趣,喜欢一个人在那儿搭,拼起来了就特别高兴,拆了再搭。

  70年代

  代表游戏:跳皮筋、弹玻璃球

  这个年代的游戏基本上没太大变化,但更多的孩子玩起了跳皮筋、弹玻璃球等游戏。

  在外企工作的周小姐童年就是在跳皮筋中度过的。她说,当年跳皮筋风靡一时,男孩子女孩子都喜欢跳。“那时候玩的特疯,下课十分钟抓紧时间玩一会儿,上课铃响后大汗淋漓地冲进教室”。

  男孩子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打玻璃球,常常弄得满头大汗,浑身是泥,在小伙伴中,纷纷以谁拥有更多更漂亮的玻璃球为荣。

  专家说法

  儿童游戏演变80年代是分水岭

  华夏心理网的儿童心理专家荀炎认为,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儿童游戏的演变经历了从群体性到一对一、从户外到户内的演变阶段,80年代是一个转折点和分水岭。

  荀炎介绍,上世纪60年代的游戏特征是非机械性的,孩子们会自发地组织起来,随意性很大,如当年滚圈、拍纸片等游戏都是很流行的。到了70年代,团体性特征仍然明显,那时候家里孩子多,家长并不会放太多心思在孩子身上,什么都可能成为孩子游戏的对象。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经历了独生子女时期之后,家长对孩子高度关注,孩子与外界的接触少之又少。

  专家建议

  少买成品玩具多让孩子创造

  荀炎表示,应该让孩子多进行群体性的交流,手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多玩触摸性的玩具。另外多给孩子买一些陶艺、橡皮泥等,让孩子发挥想像力,少买一些娃娃、汽车等成品。

  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去野外玩玩泥土、沙石。

 
发 布 者:  admin 添 加 时 间:  2007/1/6 点 击 数: 590
 

中国脑网

中国脑网 17710588313
京ICP备19054895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大街金霖酒店30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