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智力开发 学习障碍矫治 培训班 脑产品 合作单位 头脑风暴  
走进脑学堂 企业员工辅助计划(EAP) 脑科学与抑郁症 另类天才

脑学堂新闻

脑网测试

名称:

密码:
 产品搜索      类别:
关键字:
当前位置: 首 页 >> 智力开发 >> 信息内容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前提
 

张敏生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正文】

创造性思维在创造力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儿童在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使一切有远见的人们都会将其发展的目光集注于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上。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课题,因此探讨实施这一课题的理论前提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此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

任何问题的深入研究都离不开一定的科学方法论指导,儿童创造性思维问题探讨的方法论原则是什么呢?是“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①a]。要考察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必然首先要认识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

儿童思维是在作为个体的儿童与其感知觉到的周围事物的交互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儿童日益提升着的活动水平(生理的、认知的和社会心理的)及其整合能力进步,构成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现实基础。

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其自身演进中的连续过渡性。这具体表现为:(1)当婴儿由依赖性生理活动转变为独立性生理活动之后,便开始了由无条件反射向初级条件反射的过渡。作为条件反射中间环节的神经通路,即暂时神经联系是在大脑皮层上接通的。“儿童的最初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就是他们心理现象的发生,这标志着作为个体的心理、思维、意识的最原始淖刺保邰冢幔荨U庵忠蕴跫瓷浞绞浇⑵鹄吹乃嘉甲刺褪瞧ぱ墙芩降摹案芯醵魉嘉薄>」芴跫瓷浠芑疃囊馐缎院艿停词撬嘉那疤崽跫T诟芯醵魉嘉锥危唤龈芯醯绞挛铮曳⒄刮诱迳现醯绞挛铮炊谑挛镏饕卣鞑槐涫保芸赡馨讯韵笾跷皇挛铩U庵种醭P晕纺灾行纬尚蜗蟆⒈硐筇峁┝颂跫兄跬ü醭P阅诨硐螅蛐纬闪怂嘉母行曰 #ǎ玻┑庇锥煞岣坏母兄跄诨硐蟮耐保憧剂擞筛芯醵魉嘉蚓咛逍蜗笏嘉墓伞U庵止墒峭兄趸艿慕徊椒⒄购椭毒榈南喽云斗ο嗔档摹S锥诟行曰疃∩希涯馨咽挛锏男蜗蟆⑿藕盼榷ǖ刂嬖谕纺灾校允挛锿獠苛岛凸叵到辛胄浴八伎肌薄U庵侄远韵笮蜗蟮募虻チ牒妥畛醯娜现浣有裕嵌丛煨运嘉壬囊桓鲋匾曛尽#ǎ常┑倍挠镅约捌涔δ芑竦帽硐质保嘉簿突竦昧俗约旱奈镏释饪呛凸ぞ撸蚨步铱舜泳咛逍蜗笏嘉虺醪铰呒嘉傻男蚰弧6镅缘牟头⒄钩晌疃柿刻嵘木薮罅α浚蚨渤晌嘉募浣有浴⒏爬ㄐ院投宰晕倚卸牡鹘谛苑⒄沟挠辛Ω芨恕6嘉恼庖淮喂尚苑⒄梗裁飨缘馗谋渥叛杂镉胄卸墓叵担卸哪康男院图苹源蟠蟮卦銮苛耍嘉拇丛煨砸蛩匾哺旁黾恿恕#ǎ矗┧孀判问铰呒嘉透爬ㄔ怂闼降奶岣撸娜现峁购退嘉分室踩找嫱瓯钙鹄础5搅硕芏郧昂蟆⒆笥摇⑸钋车榷粤⒏拍罹弑噶顺醪降南喽孕院褪侗婺芰κ保堑乃嘉簿涂剂擞尚问铰呒嘉虺跫侗缰ぢ呒嘉墓伞U馐焙颍嘉械拇丛煨猿煞痔岣叩搅艘桓銮八从械男滤健?/FONT>

儿童思维发展中,连续过渡的意义相当重大:

1.儿童从零岁到十二三四岁,他们特别发展着的思维,不间断地大体走过了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感觉动作)、具体形象、形式逻辑和初步辩证逻辑等五个基本阶段和四种水平上的过渡。过渡的路线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继承中发展、发展中提高。具体来说,即每一次过渡的前项(起点)既蕴涵着上次过渡的后项(落点),又为本次过渡的后项所包含;每一次过渡的后项(落点)既带着前项(起点)的“收获物”,又为下一次过渡充当前项(起点)。其实,每一次过渡都是一个小的飞跃或质变,是在前项旧质要素不断“改造”的基础上,通过新质要素的连续积累来实现的。由于四次连续过渡,即四个连续衔接着的小质变或小飞跃的累积与整合,保证了儿童思维发展中根本性质变或飞跃的实现。

2.儿童思维发展的连续过渡性特征把人类的思维和非人类思维区别开来了。首先,它把人类思维和动物“思维”区分开来了。如果说动物也有“思维”的话,那也主要是指在第一次过渡水平上的条件反射。而且由于生理遗传的、交往心理的以及信息质量等方面的原因,条件反射的质量,也达不到儿童条件反射(即动作思维)的程度。虽然某些动物也许会获得某种表象,但是它们终因其连续过渡的中断而不得不徘徊在最低一级的过渡水平上。其次,这一连续过渡性特征把人类思维和“机器人思维”区分开来了。人所共知,机器人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水平上接近、甚或超过人,但是它终因其根本缺乏连续过渡的内在动力机制,而不可能也不需要连续过渡而最终逊色于真正人的思维。

3.儿童思维发展的连续过渡性也把儿童思维同成人思维区别开来了。儿童思维发展中连续经历了如上五种形态和四种水平上的过渡,这无论从思维结构上还是从思维品质上,都为以后思维的继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具有成人思维所不可能有的发展经历和功能水准。就是说连续过渡性特征是儿童思维区别成人(青年、中年、老年阶段)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为把握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年龄特征提供了依据。

4.儿童思维的连续过渡性特征具体体现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如下属性:(1)以发展的进程而言,儿童思维发展中的“简缩”、“坯芽”形态蕴含着未来发展的全部丰富性;(2)以发展的进度而言,儿童思维显示出特有的活跃性和可塑性,使儿童思维快速演进和发展成为可能;(3)以发展的前程而言,儿童思维具有无与伦比的巨大潜力。总之,儿童思维连续过渡的特征,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水平的“协调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协调发展”[①b]。

二、儿童思维品质培养的意义

一般说来,“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能力的差异的表现,亦即智力差异的表现”[②b]。而儿童处在过渡性发展中的思维能力差异,则主要表现为儿童思维发展中的广度、深度、速度和方向等方面的不同变化差异。它在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儿童思维品质培养是发展智力与能力的重要突破口。林崇德教授曾在90年代初进行过思维品质教学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验班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创造精神获得迅速的发展,各种测定指标大大地超过平行的控制班”。可见,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儿童智力与能力的一条可信又可行的途径[①c]。

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状况不仅是儿童思维培养的现实基础,而且是儿童思维类型划分的出发点或可行标准。儿童思维发展的连续过渡性特征反映了儿童思维结构与功能都处于活跃的建构和待塑过程之中。儿童思维结构与功能的这种特殊性和儿童思维品质发展中的不平衡性一起,决定了我们不能像对待成人思维那样,以其思维成果的新颖程度,作为划分儿童思维类型的标准。况且,思维成果的“新颖程度”也很难把握与测计,它往往由于缺乏应有的信度和效度而不能或难以实际运作。

儿童思维品质作为思维发展的个性特征,蕴含着同类思维结构与功能的共同本质。儿童塑造中的思维结构,决定着思维品质活动的内在组成;儿童形成中的思维功能反映着思维品质活动的外在形式。没有思维品质的思维结构与功能,同没有思维结构与功能的思维品质都是不存在的。儿童每一阶段和每一具体过渡水平上的思维发展情况,都要由该阶段及其相关的过渡水平上所反映出来的思维品质的现实状况来描述、来计量。离开对儿童思维品质的具体观察、测计、培养和评价,儿童思维结构与功能的培育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儿童思维品质发展的基本差异与走向,可将其分为:积极思维品质、消极思维品质和中介性思维品质三种类型。

所谓积极思维品质是指儿童对其思维发展倾向拥有较强的主动性,即具有自觉的意识与调控倾向。儿童的积极思维品质主要表现为儿童思维发展中的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新颖性和评判性等倾向。

儿童的积极思维品质与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同构同素性,因而具有共同的本质。儿童积极思维品质全面发展的结果,就是儿童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目标的实现。发展儿童的积极思维品质成为我们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可靠途径。

所谓消极思维品质是指儿童对其思维发展缺乏、甚至丧失了主动性,即很少具有自觉的调控倾向与特点。儿童的消极思维品质主要表现为儿童思维发展过程出现的依赖性、呆板性、迟纯性、循旧性和在评判活动中出现的模棱两可性等倾向。

儿童的消极思维品质同儿童活动中的应试教学模式以及种种误导、误区相联系。这些就是儿童创造性思维开发与培养的主要障碍。实际上,积极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消极思维品质的排除,是儿童创造性思维开发工程的双重任务,需要统筹部署,协同实施。

儿童的思维品质不总是分布于“两极”之中,儿童思维品质的自然分布,大体上属于一种正态分布:分布在积极思维品质一极的是少数;分布在消极思维品质一极的也是少数;而大部分则处于积极与消极之间的中介状态。我们把儿童思维品质的这种状态,姑且表征为儿童的中介性思维品质。

思维作为对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发现价值、创造价值的成分。儿童思维品质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价值的不同关系,成为儿童思维早期分化的内在原因与标志。

儿童积极思维品质的发现和持续发展,可以引向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出现,最终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儿童消极思维品质的延展,不可避免地引导出蜕值性思维活动的发生,即思维创造性能力的蜕减。儿童的中介性思维品质的存在是儿童现值性思维能力保持的重要原因。现值性思维较之创造性思维具有较少的创造性和较多的重现既有思维价值和知识价值的功能。卡尔梅科娃把这类思维叫作“再现性思维”。它“实现着对主体来说熟悉的结构的课题的解决。在知觉和对课题条件的数据、未知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功能联系进行分析的影响下,实现着较早形成的联系系统,这些系统保证正确而有逻辑根据地解决这个课题,并用词汇对它加以恰当地反映”[①d]。这种现值性思维是重现识记的各种信息,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对其进行检验和逻辑推论的基础。

对于儿童思维特点的关注程度和对于科学教育模式的接受、实施程度,决定着儿童创造性思维、现值性思维和蜕值性思维之间的变化趋势与关系。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是其积极思维品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理想目标。儿童现值性思维的中介性质,来源于儿童思维特征的过渡性。它一方面成为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与发展的基础;另一个方面又成为儿童消极思维品质和蜕值性思维滋生与展延的起点。充分注意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使儿童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多数儿童就会从中介性思维品质向积极思维品质过渡,实现由现值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的飞跃;忽视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使儿童接受片面的应试教育,儿童就会从中介性思维品质向消极思维品质转变,导致由现值性思维向蜕值性思维的蜕变。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标,就是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在主动培养积极思维品质的同时,自觉排除消极思维品质产生、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双刃剑”刺激方式,促使:(1)中介性思维品质更多地向积极思维品质转化;(2)尽量减少其转变为消极思维品质的积率;(3)增强消极思维品质向中介性思维品质过渡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儿童创造性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涌现。

儿童的思维品质培养是开发儿童智慧能力的切入口;儿童思维品质发展的不同趋势为划分儿童思维类型提供了依据;培养儿童的积极思维品质是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可行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三、儿童创造性思维命题的确立与界定

一种否定性的观点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理性思维形式,尚且不能有效地进行理性思维的儿童,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更不要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了。

首先,这种观点仅从“思维”的定义出发,完全离开了儿童思维发生、发展的特殊本质和基本事实:其一,儿童脑的发育,相对于他的身体其他部分的发育来说,有其明显的优先性。新生儿的脑已重达390克,相当于成人1400克的1/3。这就给予,作为人脑机能的思维以充分的早期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二,儿童的直观形象思维要大大早于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儿童爱听故事,爱看画书。许多大人看不懂的“卡通”,四五岁的孩子却能看得津津有味,喜形于色。我们发现,儿童的直观形象思维会调动、发展孩子游戏或学习活动中的想象力。而“想象力能够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关键因素……只有想象力才能创造出奇迹”[②d]。春天到了,孩子们指着含苞待放的玉兰花蕾会说:“快来看,这里有棵棉花树!”晚上,望着满天星斗突发奇问:“星星犯了规,谁来处罚?!”可见“学前儿童想象中的有意性和创造性正在初步发展”[③d]。其三,儿童情感智慧的发展较早于他们的言语智慧发展。当孩子还不会言语时,孩子早就同周围的人和物有了情感上的交往。从他们对周围的应答性活动中,已可以分辨其对外界事物的满意、喜欢和“理解”程度。心理学家新近的研究成果认为,智商IQ并不是衡量人的智慧水平或决定人们成功的唯一标准和根本因素。其实,智商只有20%的决定作用。就是说“成功与否的关键并不取决于天资如何,还取决于“情感智商EQ”[①e]。专家们认为,“人类90%的情感交流要通过面部表情来实现,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多余的”[②e]。我们恰恰在这方面忽视或低估了儿童思维萌芽状态的创造性。其四,儿童的思维品质发展,在他们的知识、经验都十分贫乏时便开始了。“人类在婴儿时期的每一转折点显示出极大热情和盎然生机。婴儿在‘懂得如何’掌握环境之前,已能全神贯注地观察周围环境,如饥似渴地汲取一切。他寻找每一个新奇的迹象,不但注视眼前的东西,也注意远处的事物”[③e]。婴儿目光第一次注视母亲的眼睛,第一次向母亲微笑,便开始了“错综复杂的社交往来”。婴儿第一次在视觉指导下拿东西,展开手、保持注意力、最终抓住东西放到嘴里。往后孩子会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这时候他们的注意力、主动性、灵活性等,这些最初的意识倾向也跟着出现了。难怪美国心理学教授克雷格·雷米这样强调:“早期的经历对于全面的智能开发是至关重要的”[④e]。

上述特性和事实超越了那种只在理性认识范围之内给儿童思维发展定位的局限,重视形象思维和情感智慧在儿童智力开发中的意义;强调照顾儿童思维发展的活跃性、可塑性和巨大潜力;提醒人们更多更早地对其潜力进行刺激,这些“对最终使儿童成长为健全的人,个性和认知发展之间的平衡,可能是关键性的”[⑤e]。

其次,这一否定性观点不能解释那些被早期发现和及时培养的儿童,何以能做出令人惊奇的创造性成果。莫札特3岁前音乐才能就被发现,5岁时谱写了一首小步舞曲、流传至今。早期受到良好教育的歌德,8岁时就撰写出了关于成人优越性的文学作品。儿时培育精良的司马光创造了打缸救人的奇迹。

而今,当我们面对12岁的小诗人田晓菲[⑥e];12岁的中国琴童王晓东[⑦e]和“米老鼠金奖”获得者——“神童画家”亚妮[⑧e]等一大批“小明星”的创造性成果时,我们还能说儿童没有创造性思维吗?艾伯特(R·S·Alert)认为:“非常早慧的儿童所创造的具有成人水平的艺术或科学作品,也表现为这(样)两种现象:(1)彻底地中断先前的有些方法、态度、惯例或认知习惯;(2)用非常罕见的方法和风格从事复杂的工作”[⑨e]。当然,他们并不总是限于这两个方面。“少年的非凡品质,预示着将来的伟业。能动性是存在的,甚至在童年时代便可识别出来,它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将自己的成就提高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⑩e],如果我们在儿童培育中,彻底地中断应试教育的方法、态度,激励儿童积极思维品质的发展,一般儿童也会发展为“非常早慧的儿童”,因为他们活动的质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83年,学龄前培养、教育问题国际组织在一次世界代表大会上指出:随着对儿童的不断观察,发现生命最初几年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了。这些观察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的生命最初几年的特点是丰富多彩的,这一点过去没有料想到[①①e]。如果说昔日人们在早慧儿童的“创造”面前,只能发出“天赋遗传”的感慨,那么,今天人们在探索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分明已多了几分理性的自信。就连遗传学家自己也断言:“人类在其发展进程中,目前受到的限制完全不在于天资不足,而在于不能尽早地为天资创造最佳条件”[①②e]。其实,儿童,即使是婴幼儿,他们“天天向上”的发展与进步是绝大多数的父母们不曾料想到的;他们能懂得的和掌握的东西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他们能做到的常常令成人惊叹不已。目前最当紧的是,要从“他们是孩子,他们懂什么?”这样的心态和观念中解放出来,用“特别的、非凡的”眼光观察儿童的变化与发展,以便及时发现他们身上潜在的能力倾向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最后,认为儿童没有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其要害是用科学家、成人的创造性思维来框正儿童,完全忽视了科学家在这一领域里的研究成果和儿童在其创造性活动中的特殊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科学家的工作是发现,儿童的学习同样是一种发现,也是创造性的认知活动,性质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事实上,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①f]。当然,儿童们“所发现的知识的新颖程度以及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无疑要低于科学家、技术革新者的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时所需要的程度”[②f]。

不仅在创造性程度上,而且在创造性发挥的方式上,儿童同科学家以及普通成人也有明显的差别。虽然“我们的智力活动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③f],但是,在儿童的智力活动中,理性成分最少,而非理性成分却最多。成人主要借助于概念来思维,而儿童主要依靠对事实的联想来“思考”。对于这种“思考”的不足,儿童总会以无遮无拦的想象来弥补。因为想象力才是儿童思维创造的真正优势。

我们还发现,儿童往往“把死板的物体生命化”,又“把心灵世界物质化”[④f]。而这种方式成人是难以接受的。它一方面给儿童思维发展造成了困难,因为主客体尚未完全分化的事实,必然给逻辑思维的出现造成了障碍;另一方面,它给儿童联想、想象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从而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开辟了道路。这种前分化想象力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但是,这种想象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创造想象,而多半是由无意识幻想、猜想掺于其间的再造想象。这同儿童狭小的特殊活动范围不无关系。

儿童生活和学习活动范围的有限性以及由此而来的经验和知识积淀不足的事实,给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早期发展带来两方面的影响:(1)使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可避免地带有原始的朴素性、瞬现性和朦胧意识性;(2)同时使儿童发生思维定势的可能性极小,而产生畅想、联想和幻想的可能性极大。这样,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又表现出新奇性、跳跃性和非逻辑性。这种特殊性发端于儿童既有的思维能动性水平与其在活动中不断产生着提高其能动性水平的新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是儿童创造性思维品质与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总而言之,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命题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在本质上,它是作为一种积极的思维品质而存在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形态。它是儿童在其整个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以好奇心、想象力为优势的发现、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经验、新本领的智慧能动性;是儿童独立感受事物,分析问题,并对标准化常规试题作出不同寻常回答的能力。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保证他们能独立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迅速地掌握这些知识,把它们广泛迁移到相对新的知识的条件,即完成学习活动的顺利性”[⑤f]。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实就是对早期发生于儿童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及时发现、激励和科学训练。

 
发 布 者:  admin 添 加 时 间:  2007/1/25 点 击 数: 701
 

中国脑网

中国脑网 17710588313
京ICP备19054895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大街金霖酒店30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