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力开发 |
|
 |
|
|
|
|
|
|
|
|
自传体记忆研究述评
|
|
|
目前,国外有关记忆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和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Memory)两个方面。其中,内隐记忆的研究涉及记忆的一般性信息加工方式以及人类认知模式,且必然会对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身心关系等心理学乃至哲学、人类学的根本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然而,与内隐记忆同样重要,涉及到人类的记忆内容、编码形式、记忆的组织以及过去经验和情绪对贮存信息的影响等问题的自传体记忆,却出于种种原因在国内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如果说内隐记忆是在深度上实现了记忆研究的突破,那么自传体记忆则在广度上极大地丰富了记忆的研究内容,使以往桎梏于由艾宾浩斯等人发韧的实验室中“死”记忆研究开始逐步摆脱人工雕琢的“作弄”,真正走入真实生活中、走进人类所独有的“活”记忆,即日常生活事件的记忆。只有这样,心理学才有望从根本上了解和把握记忆的客观规律;同时,自传体记忆研究业已在哲学及方法论上给心理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心理学家都把它作为一种成熟的研究对象或领域。有鉴于此,介绍并总结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然对我国心理学、特别是记忆心理学的发展大有裨益。一、自传体记忆研究回溯一般地,自传体记忆是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而非实验室设置的与自我经验相联的信息的贮存和提取过程。其实,这方面的研究由来已久,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已出现研究自传体记忆的雏形了。但是在70年代以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有人涉猎,Cohen(1986)称之为“百年沉寂”(注:Cohen,G.'Everydaymemory'.InCohen,G.,Eysenck,M.W.andLevoi,M.E.(eds).Memory:acognitiveapproach.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6,p24.)。对于自传体记忆研究兴趣的复苏与Crovits和Schiffman(1974)(注:Crovitz,H.F.andSchiffman,H.(1974).'Frequencyofepisodicmemoriesasafunctionoftheirage'.BulletinofthePsychonomicSociety,1974,4,517-518.)以及Robinson(1976)(注:Robinson,J.A.Samplingautobiographicalmemory,CognitivePsychology,1976,8,578-595.)等人富有创意的研究工作有直接关系。同时,自传体记忆研究的重新崛起显然与认知心理学对于知识表征本性的强调以及近年来逐渐将认知看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发生物而非实验室产物这一思想在逻辑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心理学理论化风格随时代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早期研究者们所发起的一些根本性洞察以及有关的研究历程却在自传体记忆的研究中很好地传承下来。因而有必要对此作一历史性回顾P> (一)Ribot:对时间的看法 |
|
|
发 布 者: |
admin |
添 加 时 间: |
2008/9/4 |
点 击 数: |
45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