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智力开发 学习障碍矫治 培训班 脑产品 合作单位 头脑风暴  
走进脑学堂 企业员工辅助计划(EAP) 脑科学与抑郁症 另类天才

脑学堂新闻

脑网测试

名称:

密码:
 产品搜索      类别:
关键字:
当前位置: 首 页 >> 智力开发 >> 信息内容
 
  EQ:“果汁软糖效应”与一生的成功
    近些年来,心理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饶有兴趣的研究,其结果令人震惊。在评判个人才智优劣方面,向来被奉为经典的IQ(智商)测量法大受挑战,而被一种被叫做“EQ”(情商)的测量法取而代之。
  对EQ的测度,最有名的是“果汁软糖效应”
  通过研究证明:一个4岁小孩面对一颗果汁软糖时的反应,往往就是他日后发展的预兆。此项研究的操作程序如下:研究者让孩子们挨个进入一间空旷的屋子,并对每一个孩子说:“瞧,这颗糖是给你的,你一定非常想吃吧!喏,慢着,我不没说完呢!现在我要出去办点事,嗯,要是你等我回来之后再吃,我就再
给你一颗,你看怎么样?”说完,研究者旋即离去。孩子们对待软糖的态度可谓千差万别:有迫不及待就吃下去的,有稍作犹豫但终于屈服的;但也有铁下心来坚持等待的。这些希望得到第二颗软糖的孩子们通过种种方法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或微闭双目,或低垂脑袋,抑或自我吟唱、自我游戏,乃至假装瞌睡。当然,他们的艰辛得到了补偿。事后,研究者开始跟踪观察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进入高中后,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相继呈现。调查发现:通过坚韧、顽强而获得第二颗糖的孩子通常更能适应环境,更具有冒险性、自信心和独立性;而那些满足于一得之功的孩子则显得孤独、冷僻、易受挫折,在压力下容易退缩,面对挑战总是逃避,表现在高考方面,前者亦是大大优于后者。
  这很有些意思,比方说,我们通常总认为成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种天才的光辉在某些人身上愈发亮丽,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则逐渐黯淡,为什么呢?现在你能明白了,这就是“果汁软糖效应”。
  这种“笑到最后”的能力的确是一种高超的技巧,是理智对感情的胜利。简言之,这就是“EQ”的独特之处,并且是“IQ”无论如何都测试不出来的。xugu4
  大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尊崇于对作为硬件的大脑和作为软件的思想的研究,而忽视了心灵的作用,认为这是诗人们的事情。然而,现有的认识理论却越来越难以解决一些与我们利益攸关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面对生活显得游刃有余?
  
  为什么班上最聪明的孩子最终却穷途潦倒?
  
  为什么有些招人喜爱而另一些人却惹人厌恶?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处境维艰,灵魂渐渐失去活力?
  显然,有一种不同于IQ的因素在决定着成败,而这就是EQ。一个人是否能成功,经由IQ或标准考试测量出来的脑力并非主要因素,实际上是另一种曾被我们称作“性格”的情绪方式在起着主导作用。
  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讲,还是从实践上来讲,EQ与IQ两种行为科学并不矛盾。有些人兼而有之,有些人则显得很缺乏。初步观测证明:IQ只占成功要素的20%,其余则依赖于数百万年来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累积的反应能力。
  EQ可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但亦可以后天培养而成,它实际上是一种生存技巧。许多公司里的人事官员认为:IQ高有可能被解雇,而EQ高只会荣膺提拔。
  心理学家戈尔曼就常常喜欢讲述AT&T贝尔实验室一位经理的故事,这位经理被授权对自己的高级职员进行分等级评级。有意思的是,入选者并不是那些高智商的人,而且一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因而也更容易达成目标的普通职员。
  当然,“EQ”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它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随处可见:公司按照什么标准解雇职员,夫妇通过什么方式营造婚姻气氛,乃至父母抚养孩子,学校教育学生,无不与“EQ”息息相关。
  目前,美国许多学校的管理者们都在进行反思,并确认对传统功课和标准考试过分重视是不足称道的,他们对此解释道:“的确,判定一个人的EQ要比单纯通过标准考试测量其IQ靡耗更大,但是,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就意味着我们看重考试分数甚至于个人本身,我们把成功定义得过于狭窄,这种短视病会导致我们在挖掘人才潜力方面的巨大丧失。”教育界的热烈支持反而使心理学家们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他们对此发表意见道:“大部分人在理解自己情感生活方面存在障碍,科学家应以此为己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达到目标,但是,绝不是按照社会所期望的模式去训练人们。EQ不应被当作一种机械的方法加以发展。”
 
发 布 者:  admin 添 加 时 间:  2008/11/6 点 击 数: 797
 

中国脑网

中国脑网 17710588313
京ICP备19054895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大街金霖酒店30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