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力开发 |
|
 |
|
|
|
|
|
|
|
|
美国商店经营奇招
|
|
|
旅美期间,女儿经常开车带着去逛百货公司、超级市场、连锁店。日子一久,我发现美国的商家确实经营有方,屡出奇招。 信用卡不须预先存钱 在美国,人们购物确是相当方便,除购买零星物品用现钞外,大都用支票或信用卡。我亲眼看到顾客当场开支票给售货员,验看身份证件后(在美国,最能代表身份的,就是汽车驾驶执照,因为上面有姓名、地址、电话及社会安全号),东西即可带走。另一种是信用卡,美国的信用卡并不需要预先存钱,凭卡购物半月以后,才会有帐单来向你收款,且不需付利息,所以相当合算,易于启动购物者的消费欲望。 每天都有折扣商品 在美国买东西,除非是急用之物,非立刻买不可,否则你可在打折的时候去买,要便宜许多。而且各家商店,每天总有一部分商品是打折扣的特价商品。在美国,每个家庭的信箱里,经常可以收到一本本彩色精印的ONSALE(大减价)的广告,上面罗列各种商品的原价和优惠价。在订阅的报刊中,也常常附送各家商店的优惠券。于是就要经常注意这些广告,比较各家商店的价格,收集各种优惠券,遇有需要的东西,及时去买。因为打折扣的期限一过,这些商品又立刻恢复到原来的价位。 商品标价的花样 起初,我对美国的商品标价很奇怪,绝少整数标价,如100元或50元,而都是带有尾数的,如9角9分、9元9角9分、99元9角等等。原来美国商人很懂得顾客心理,99元9角9分,说起来总还没有上100元呀。在“SYMS”时装商店,每件衣服上都挂了5个标价,第一行是市场价,第二行是本店的售价(显然比市场价要低),接着标明的是10天以后的售价、20天以后的售价以及一个月以后的售价(因流行期已过,而渐次便宜)。但如果你想等一个月以后来买便宜货,很可能你中意的早已卖光,再也买不到了。在夏天,冬衣也有几个标价。7月份卖什么价,10月份卖什么价。当然,10月份的价格比7月份的价格可要贵好多。 抓住“贪小便宜”心理 美国商人推销术真是花样百出,比如你买一支牙膏,盒盖上注明,你若将上面的标签撕下,寄去该公司,就会照价奉还,或退还货款的几分之几。又比如,买一双鞋子,将自己的姓名地址通过信息寄给公司,会补偿你鞋价的一半。有一次,我们试了一下,果然寄回一张一半鞋价的支票,虽然这只是三、二元的小数目,但他们能抓住顾客贪小便宜的心理,便会在他店里买了一样再买一样,甚至成为该店的永久顾客,这便是“予之为取”的生意兴隆之道。还有,在SAM’S这家美国最大的连锁店,价格比市面上便宜10%以上,但你必须参加这个商店的俱乐部(每年会费24美元),凭会员卡才能去买。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只要你填一张卡片,在有些商店,可以享受优惠。你如果一时手头没有钱,买任何东西都可以分期付款。 电视网络购物 一种电视网络购物,在美国各地已形成热潮。尤以“美国家庭购物网”(QVC)及“家庭购物网”(HSN)为代表。前者还是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购物频道,不但每天24小时播出,还通过电缆及卫星,深入约5000万个家庭。 消费者可以从电视和电脑上购买珠宝、汽车、丝质衣饰、高级糖果等,在展示产品的同时,荧屏上也会打出价钱,让消费者相互比较。电视上展示产品的销售人员,愈来愈以朋友的立场介绍产品,观众也逐渐把他们当作朋友。待在家中时间最多的家庭主妇,是电视购物网最忠实的顾客,只要她们买过一次,就欲罢不能。根据QVC的统计,初次消费者人均消费50美元,常客每年人均消费近千元。 退货自由 在美国,不论是去商店购物,还是通过电视网络购物,在30天内,消费者对商品如不满意,或有瑕疵,不需任何理由,都可退货还钱。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一件商品减价,而你是在前几个月未减价时买来的,凭发票也可向商店找回差额。 |
|
|
发 布 者: |
admin |
添 加 时 间: |
2009/3/10 |
点 击 数: |
1774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