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习惯包括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滩铁水,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等孩子长大后,这滩铁水冷却了,再改变就困难了。因此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讲其中五种习惯的培养。
(一)孝敬父母的习惯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9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对于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那么家长怎样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呢?
1.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
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2.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必然不可能从心底里孝敬父母。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
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
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4.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家长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二)勤俭节约的习惯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理智消费的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简单地说,"财商"就是理财的方法和能力。外国的孩子买东西,通常会东转转,西看看,比比哪一个是我最需要的,然后再买。
然而,我们的孩子很少会这样,他们往往看到什么喜欢的,会不加考虑地马上买下来,这就是缺乏财商的表现,孩子缺少消费方面的指导,不会理财。
让孩子养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父母可以采用这样的培养方法:
1.要教会孩子有计划地使用钱,对花钱有个预算。把给孩子的零花钱规定一个数额,最好是把握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和实际需要再适当增加。
2.定期给零花钱,比如每周一次。
3.制订开支计划。比如多少钱用于买学习用品,多少钱用于买自己喜欢的日用品,多少钱用于买零食……这样可以防止孩子乱花钱,还可以培养孩子把钱用在刀刃上的好习惯。
4.存钱。陪孩子一起去银行,并以他的名义开一个户头。可以增强孩子自我管理的兴趣和能力。
5.以质量和实用价值为主要标准选择物品,不刻意追求名牌。
6.告诉孩子父母挣钱的艰辛。
7.不与别人攀比,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选择,消费要量入为出。
8.看到喜欢的东西不急于买,对于花钱比较多的商品尤其要多转转、多看看,然后决定是不是买、买哪家的。
9.告诉孩子,比价格是相同商品的价格,不同规格、不同品牌的商品不可比。
(三)科学用脑的习惯
脑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大脑在理论上的信息储存量,相当于藏书1000万册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的5倍,高达5亿本。大脑的潜能,几乎接近于无限。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普遍只开发了大脑的5%,仍有巨大的潜能尚未得到合理的开发。
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可是常找不到使自己孩子更为聪明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孩子养成科学用脑的习惯,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不宜长时间地使用大脑。心理学研究发现,健康儿童连续用脑30分钟,血糖浓度在120毫克以上时,大脑反应快,记忆力强,连续用脑90分钟,血糖降至80毫克,大脑的功能尚正常;连续用脑120分钟,血糖降至60毫克,反应迟钝,思维力较差;连续用脑210分钟,血糖就会降至50毫克,这时便会头昏、头痛,会暂时失去工作能力。因此,不宜长时间地使用大脑。一般认为,小学生一次做功课或看书学习的连续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至1小时。
2.宜五官并用、手脑并用地参与学习。有人发现,学习同一内容,如果只用视觉,可接受20%,如果只用听觉,可接受15%,如果视听并用,可接受50%,这一发现说明,学习时使用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可明显提高学习效率。
3.宜将不同的学习内容错开进行。孩于在进行学习时,不同的学习内容,会在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形成兴奋点。如学习算术,可在大脑皮层的某区域形成一个兴奋点;学习英文在大脑皮层的另一区域形成一个兴奋点。因此,倘若长时间学习同一内容,则必然会使大脑皮层某一区域的神经细胞负荷加重,如果能交错学习不同的内容,可使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神经细胞轮流工作,获得充分休息,以更好地学习。
4.宜充分利用"最佳用脑时间"。每个人每一天都有一个最佳的用脑时间",有的孩子早晨脑子特别灵敏,记忆力最好,而有的孩子则晚上头脑最清醒,学习效果最佳。家长应了解并充分利用孩子的"最佳用脑时间",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
5.保持充分的睡眠。睡眠是大脑的主要休息方式,充分睡眠才能使人脑消除疲劳,保证大脑正常工作。因此,家长应安排好孩子的睡眠时间,应使孩子睡得足、睡得好,且不让孩子开夜车,以免影响孩子的健康。
6.注意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体力活动可以促进脑细胞新陈代谢,消除大脑疲劳,尤其是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性,有助于孩子提高视力、听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7.宜饮食合理,营养充足。孩子在紧张地学习时,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大脑就会受到损害。合理的饮食,充足的营养,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保证大脑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的需要。因此,儿童宜进食适当的动、植物蛋白质,如肉类、禽类、海鲜、豆制品等,还要适当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果糖。
8.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大脑是耗氧最多的器官,充足的氧气可以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因此,要注意空气新鲜,经常开窗换气。
9.给孩子以空间和时间。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从"三点一线"中解放出来,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表面看来,这样做学习时间似乎少了,但实际上孩子学习的内容多了,智力发展快了,学习热情高了,这一点常被许多家长误解或忽视。
关于科学用脑的原则还可以举出多种方法,但中心只有一个,就是必须按照人脑活动的规律办事,不能违背用脑卫生。
(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某学校带学生去春游,有一位家长给教师写了一张条子,谎说孩子身体不舒服。老师一问孩子,孩子说了实话,是爸爸担心孩子。没办法,家长只得让孩子去了。于是家长给孩子准备了熟鸡、肉、水果、罐头、香肠、巧克力、饮料……真是应有尽有。这还不算,家长还特意请了假,骑车远远地在后面跟着学校的队伍,怕孩子受委屈。到了晚上老师去查铺,发现床底下有一个人,吓了一大跳,原来是孩子的爸爸钻在床底下。这位爸爸说:"孩子没在外睡过觉,怕他翻身掉下来,我在这儿等着接他呢。"
爱孩子爱到这个份上,其用心之良苦真可谓空前绝后了。做父母的爱子心固然可以理解,但你们可以照顾孩子一时一事,毕竟不能照顾他一生一世。今日的溺爱也许正埋下了日后孩子吃苦受罪的种子。
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建议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不能娇惯。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直接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管理,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一般从3岁左右便可以开始实施。当然,这样的家务劳动不是"全天候"的,而是定期、定项目的,并且可以和父母一起做,以不影响学习为准,目的在于培养生活技能、劳动精神和家庭观念。
2.孩子分内的事情,父母不得"包干代办"。如穿衣服、整理床铺、洗自己的袜子和内裤、整理自己的房间等,一定要他们自己完成。较小一些的孩子可能会做不好,没关系,关键在于练习和尝试。
3.采取信赖态度,多鼓励少批评。父母可以一边提出要求一边进行指导,以赞扬和鼓励为主,必要时也可以在暗中帮助他们弥补疏漏。在孩子做事情的时候,父母要持信任的态度,尽量不去干涉或禁止。要放手让孩子自由行动,使其充分运用其智力能力,获得成功或者失败的感受。然后父母再给孩子以鼓励,告诉孩子在做这类事情时怎样才能达到成功的目标。自理能力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