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在中考中占有半壁江山,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应该是很受重视和欢迎的科目,可是事不尽然。进入中学,由于要背诵的东西多了,所学习的科目也比小学增多了,某些同学就出现了消极应付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学经验谈谈我的看法,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懒惰型
中学生作业多了,每科多多少少有点作业,于是有些同学就说:“还是小学舒服,作业少,离家又近,老师也不厉害。”就有个别同学作业就跟不上了。例如,我班的小恒,天天拖拉作业,今天补昨天的,明天补今天的,搞的老师也头大,每天都要问他要作业。他做作业也不对,辅导加批改要在他身上花很多时间,他的成绩还不理想,有时候还歪理:“我不会怎么做。”
2.应付型
迫于中考的压力,语文古诗文不敢不背,作文不得不写。但是古诗文只是会背诵,不会写字,等于不会;作文写得没有深意,没有主题;平时也不看作文选、名著;上课 也不积极思考问题,课后也不及时总结、巩固、复习;学习的好习惯在他身上还没养成。
3.投机型
由于考试范围的局限,有的学生就抱怨,说:“我会的他不考,专考我不会的。”有的学生说:“考试不考书上的 ,看书有什么用?不如光看古文、古诗,现代文到时候就凭自己的语文功底发挥。”于是,上课就不注意听讲,随便讲话,总想着让老师估题目,没有积极的学习心态。
4.抑郁型
抑郁型学生大多是些学习认真,不调皮的学生,老师都不忍心训他们,他们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由于思维迟钝,反应慢,接受不了,刚开始还问,时间久了,不好意思老问,加上作业完成的慢就不去问了,嫌耽误时间,考试的时候就有很多问题不会,一考试就心情紧张,情绪烦躁,不能发挥正常的水平。一出考场就情绪低落,没有好的心情。
二、 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的成因分析:
由于初中生学习科目的增加、学生处于青春期、学习习惯的改变、家庭的变故、与同学相处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学生出现消极的心理。大致分为以下原因:
1.学习态度的问题。语文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基础知识的夯实、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名著、优秀作文选、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写作的技巧。但是有一些学生比较懒惰,基础知识还掌握不住,阅读、写作就更不用说了。中考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出了一些课外的阅读知识,于是就有人认为课内的课文不重要,拼命买课外资料,希望可以抓住考试的原题,殊不知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语文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平时要养成勤于观察、用心思考的习惯。
2.学习习惯的问题。多数学生喜欢看电视、听mp3、上网打游戏。于是,作业就急急忙忙的完成,不去检查,做的也潦草。有的学生干脆就不做,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就抄袭别人的作业。有的家长不识字,无法检查孩子的作业,有的就忙于做生意,根本没时间问孩子,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孩子好习惯的养成。还有的孩子一做作业就困,做作业写一会玩一会,半小时的作业磨磨蹭蹭可以写2小时,考试的时候就可想而知了。
3.学习方法的问题。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好学,不象英语那么难学,只要上课听听,做做练习,背背要求背诵的课文就可以了。”事实不是这样的,恰恰相反,光凭上课听听是不够的,还要适当的做笔记,俗话说:“好脑子赶不上烂笔头。”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前认真的预习,课后认真的归纳、思考、理解记忆,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适合的是最好的。多读书,多读名著,一是学习伟人的优良品德,二是开拓视野,三是积累写作素材。
三、 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的矫正措施: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朝气蓬勃,希望被大家接纳,喜欢表现自己,彰显个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指导。
1.课堂的设置力求新颖。从课题的导入到问题的解决,都要紧扣主题,问题的设置不要面面俱到,设置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就可以了,课堂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情感意志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等,在此基础上,再作必要的引导、启发。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春》的教学,我就让学生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春天的?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学生就要边找边归纳,得出作者抓住了春风、春雨、春花、春草等春天的景物,抓住了春雨的细、柔、密的特点等,这样学生就活动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了起来,课堂也活跃了。
2.学习方法要科学、合理。好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成功的一半,不是所有的好的方法适合所有的人,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从众多的好方法中综合一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方法好比一件时尚的衣服,再时尚大小不合身也不能买。有了好的方法然后再制订学习计划,一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在是“讲文明,树新风”的时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改变整个城市的形象,首先要求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语文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积极发言,及时做好笔记,记重点的内容,课后理解记忆、背诵。光靠课堂还不行,还要靠课外,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作业也快、正确率高,不会就问老师、家长、班干部,不要遗留问题,考试就不会那么紧张了,成绩永远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同学。
4.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俗话说:“做人要有自信,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又怎么能指望别人相信你呢?”任何人都没有把握做好所有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认真地做好一件事情,自信心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树立起来的。有的同学努力了,没有进步,就放弃了,这是不对的,如果事情那么容易成功,爱迪生就不要做那么多次实验了,要有百战不馁的气度,成功就是在屡次的失败、磨难中站立起来的。好比一个孩子,他就是在不断地犯错、失败、磨难、烦恼中长大的、成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