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教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持何种态度上,绝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关注这一问题。在提及是否想过要把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上日程时,多数教师表示很想这样做,但往往是面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才想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认识到智力障碍学生存在着心理上的问题,有些教师对一般的心理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多数教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没有深入了解。甚至一些老师自己就不了解心理健康的问题,对智力障碍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也不是很了解,这就更不要说让他们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去帮助学生们解决心理问题了。很多教师不是不想用而是自己本身对心理教育的方法不是很了解,不知道怎样来运用。一些在培智学校或辅读学校工作的教师不是学特殊教育专业的,也没有学过多少心理学,而是从普小调来的,对智力障碍学生不是很了解,很多教育教学的知识、方法都是通过多年在教学经验中自己揣摩、积累下来的,很少参加专门的培训。但教师自身有很强的参与这方面学习和培训的愿望。
2.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均衡
虽然教师们大多数认为有必要给智力障碍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一些话动,但实际上,通过对一些培智学校教师的访谈得知,有些学校本身就对这一项目不重视,或者说这一城区对本区中各所学校都不重视,那自然下放到培智学校中也重视不起来了。有的城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还是比较重视的,这就使一些培智学校对这一问题也逐渐重视起来,做了不少的工作。有少数的培智学校已经开始对教师进行培训。比如在班主任会上,校长或者教学主任会引导教师们开展一些活动.以自我保护、社会交往等为主题开展一些班会、校会活动等以及活动方式、方法、结果的讨论。
在2004年对北京市城区培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培智学校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开展得也不多。各学校开展活动的内容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存在着共同的问题——内容很不全面。有的学校只侧重生理卫生常识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情绪情感的教育,有的只注重了教育学生在学校中发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而忽视了与家长配合共同解决问题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等等。
3.培智学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日趋多样化,但主要渠道和教育方法较单一 利用午间广播宣传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知识较多,由于这种活动形式依赖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对于智力障碍的学生来说效果不大,没有专人负责组织活动和提供个别辅导,出现问题绝大部分由各班班主任随机处理。
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中午对学生播放广播,而且时间很短,次数不多(每周1~2次),涉及到的内容也不多,只是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生理卫生常识、还有一些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知识等等。有的学校还常占用讲这些问题的时间(例如常识课)来上一些其他的课。像一些比较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会在每学期期末时给学生们开展一次关于情绪情感或者沟通等方面的讲座。有的学校还给部分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但是是有名额限制的(每班2~3名),主要是选择那些相对于其他学生心理问题较大的学生。档案中记载了教师每个学期从学生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并根据它提出一些准备解决的方法,有待在下一学期解决。此外,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信箱,设有“找老师谈心”的活动,但效果并不理想,很少有学生光顾。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多注重教师的讲授,心理辅导课有时更像思品课。一些学校使用游戏活动法,但能真正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进行体验的不多。心理辅导课又变得像活动课。这既与教师的技能薄弱、缺乏专业指导以及课时较短有关,也与辅读学生本身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差有关。对高年级的学生或职业培训班的学生采用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角色表演等方法,效果较明显。
在个别辅导内容上,学校大都集中在情绪行为矫正。言语疏导是使用最普遍的方法,系统且脱敏和正负强化等方法也较常用。学校能将个别心理辅导的时间纳入工作日程,有规律地来安排。有的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来安排.即当学生出现反常举动时对其进行辅导。个别心理辅导中普遍存在学生主动性较差需要班主任推荐的现象。由于教师往往是根据学生的违规行为来进行举荐,辅导教师又大都兼任其他职务,如班主任,一方面辅导时间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容易使心理辅导变成思想教育。有的学校把心理辅导宣当成进行不良行为批评教育的场所,无形中强化了学生不愿或去怕去心理辅导室的行为。
主题活动是智力障碍学生参与积极性最高的学习活动形式.也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主题活动内容多种多样、形式各异。如成果展示、体验成功、角色表演、游戏等方式的活动最受学生欢迎。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效果都比较好。特别是对缺乏自信、自卑心理较强的学生效果尤为显著。这些学生初人校时普遍存在自卑、抑郁、害怕学习、不愿与人交往等问题。通过学校的各项体验成功的教育活动和学校关爱宽容的环境熏陶,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缓解了上述存在的心理问题。主题活动的成效明显,但现在的活动主题比较局限,随机性较强,缺乏系统性。
4.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依据
培智学校没有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用书,相对而言普通学校可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用书较多。培智学校所选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涉及学习辅导、人格辅导、职业辅导和生活辅导等4个方面。但由于缺少教学大纲和参考教材,教师自行决定教育内容,随意性大,缺少系统性和计划性。另外不少学校照搬普通学校的内容,仿照普校的做法,针对性不强。由于普校和特殊学校教育对象的不同,完全照搬普校的做法是不妥的,即使同为智障儿童学校,不同年龄、不同残障程度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也是有明显区别的。
5.智力障碍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给开展集体活动和提供个别辅导带来很多困难 目前培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针对于那些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以及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开展的,或者是对高年级学生进行的青春期教育,很少注意到中重度的智力障碍学生。其实中重度的学生也存在心理问题,有的老师就说班里的中度学生有好几个都存在逆反心理,不让他做什么他就偏做,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对的时候,他们却格外高兴,而说他们做得对的时候却面无表情。
6.家校之间的沟通不足
教师反映多数学生家长很少向教师谈到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家长从来没有提到过。但老师们却很希望家长们参与到对学生们的心理教育中。这说明家长也不是很关心或者不了解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也可以看出教师没有和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没有把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向家长说明.因此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与帮助。 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上,但实质上对于在培智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前国内在理论和技术上还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
二、培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解决构几个技术问题
1.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和途径的选用问题
目前在普通学校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式多样,这些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用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鉴于智力障碍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且个别差异较大,培智学校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可借鉴他们的做法.并根据本校学生情况做一些调整。
普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认知式,其中包括故事联想、讨论—澄清的方式;
情境式,包括氛围式、角色体验式;
行为训练式,包括示范、奖赏、惩罚、契约等。
这些实施活动的方式强调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智力障碍学生在认知领悟方面可能比较吃力,可适当多运用情绪体验、行为训练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重视情感唤起而不是认知过程,注重心理感受、体验。培智学校教师在对这些方法的加工、取舍过程中还要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这一特点。
2.心理咨询技术的选用问题
目前针对智力正常人的心理咨询应用的主要技术是会谈,即咨询者与来访者通过言语实现信息沟通、情感交流。这种方法又常应用于以智力正常的成年人为咨询对象的心理咨询过程中,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其特殊性,因此当心理咨询对象是儿童,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儿童时,言语就不一定是合适的沟通媒介。于是很多儿童心理咨询工作者采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游戏、戏剧治疗的技术,由此解决儿童不善于言语表达或无法表达内心感受等问题。游戏治疗是借助游戏为沟通媒介,使来访儿童和咨询者在游戏中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此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游戏和戏剧治疗在情境中借游戏、戏剧中事物的象征意义梳理儿童心理矛盾,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距离和角度来表达生活中的实践和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
智力障碍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较差,尤其是部分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没有语言,动作能力也较差。在个别心理辅导时咨询者可以运用游戏中的房子游戏、沙盘游戏、绘画等方式引导儿童在轻松、尽量少限制的环境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但从智力障碍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来看,即便是采用以上方法也较难观察到儿童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的情况。没有言语或在言语过程中不能自然流露内心感受,仍然给咨询员了解、分析来访者的心理现状带来很大的困难。
3、智力障碍学生心理状况的评估问题
目前评估智力障碍学生的发展水平主要是参照正常儿童的各项发展指标,适用于智力障碍学生的行为发展水平的标准化测验或相关的评估工具较多,但适用于评估其情绪、社会适应能力、人格的综合性测验较少。要鉴别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否由器质性原因引起,往往要求助于专业的精神医疗机构.同时还需要家长的配合。现实中智力障碍学生的家长有可能不愿面对孩子的精神残疾现状,隐瞒诊断的真实情况,甚至不带孩子去就诊。因此,缺乏适用于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诊断工具,而来自家庭的对智力障碍学生心理活动状况的报告可信度较差,给确定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带来又一大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