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初中生由于知识的不足,习惯的缺乏,心理干扰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学习的障碍,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我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知识 习惯 心理 障碍 破解对策
很多学生的语文成绩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与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学习障碍,学习效率不高,下面具体分析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障碍,并进一步探讨解决的对策。
一 语文知识不足造成的学习障碍
语文新旧知识不能很好地联系。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指出:“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即利用存储在头脑中的概念、命题等旧知识去巩固新学习的知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结果不仅将客体的新知识纳入到主体认知结构当中,获得了知识的心理意义,而且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吸收新的知识,自身也得到了改造和重新组合。”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相互发生脱节时,就会造成新知识不能纳入主体知识结构的现象,就会出现学习障碍。如果不及时加以弥补,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将影响新知识的接受,甚至形成知识缺陷。
破解对策:
改进教学方法,弥补学生语文知识的不足。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知识缺陷,认真地分析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然后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做主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把作文评价权下放到学生,让学生主体充分参与作文评价中来,进行自我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信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主要落实几个环节:自我解说、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主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手,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而不思则罔”,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有意识地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变化角度思考,大胆地分析想象,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组织学生办手抄报、写广播稿、写调查报告,锻炼学生动手的能力。
(3)作业布置分层次,严要求
有的学生字写得东倒西歪,词汇贫乏,话也说不流畅,磕磕绊绊,每分钟500字的阅读速度无法达到,教学大纲规定45分钟写500字的文章,可两节作文课还完成不了。对于这种学生,老师应从落实双基入手,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对于那些基础稍好一点的学生,则对他们提出稍高的要求。提高题只要求优秀学生完成。简言之,作业布置中体现“精选”二字,分层设置,让学生品尝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 4)不同文体,采用不同教法
文言文教学,由于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障碍,教学重点则放在指导学生诵读上,在读准、读畅、读懂甚至背诵上反复下功夫,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诗歌教学则重在品读,重在涵泳,重在引导学生批文入情,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形成独特的个体情感体验。散文教学则从形神关系入手,小说则从人物、情节、环境入手,戏剧则抓住矛盾冲突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一句话,抓住体裁设计教学。
二 学习习惯缺乏造成的学习障碍
古人云:“习惯成自然。”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可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更是学生学习效率高的保障,初中生学习语文有以下的不良习惯。
(1)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2)听课不灵活,只死记老师讲过的内容;
(3)不深入生活,不爱看课外书,知识面窄狭,与实际生活相脱离;
(4)不愿意思考问题,依赖性强,写作积极性不高;
(5)缺乏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精神。
破解对策:
(1)首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这就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老师备课一定要体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老师可在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模式:印制预习问题表发放给学生预习;收集学生预习发现的问题;整理学生反馈问题,钻研教材、改组、整合教学内容、设置最佳疑问、创设最佳“情景”,进行探究性备课;实施课堂实践并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教师自身教学情况,反思学生学习状况,反思授课内容,方法与技巧,反思课堂整体情况。课后及时组织复习,以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要求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适当推荐一些名著给学生,通过阅读了解风土人情、 逸闻趣事 、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 科技文化……并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并定时进行交流。适时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要求学生写好读书笔记。“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发现生活的美。
(3)“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更大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将音乐带入课堂,如配乐诗文朗诵;用一个相关的故事或设计一些问题构成悬念,引导学生比较、思考;恰当的运用神态、语言、手势,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动手制作课件,上网搜寻信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开展辩论赛,使学生在辩论中完善自己的思维,特别可以把辩论引入到作文教学中来,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优化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精神。
(4)激励与赏识学生,给予学生体验成功的心理感受。利用教室后墙刊出一个作文园地,不仅收录优秀的作文,也收录一些优美的段落和句子,让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
三 语文学习心理障碍造成的学习障碍
初中学生要开发自身的学习能力,必须要先“破”后“立”,边“破”边“立”,特别是初一的新生,因为在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些定势,留下了一些干扰,养成了一些习惯,有些已经成为阻碍学习进程的很大障碍。语文学习中的障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不良心理的干扰,因此及时的发现并排除这些心理上的障碍,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心理氛围,是语文学习中有效的学习保证。
心理障碍表现:
1 由于受生活环境和语言的影响,一些孩子胆小怕事,不敢当众表达,削弱着学习动力和自信,造成语文学习障碍。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不行或者光环效应都是属于自我评价失当,而对“学习”概念的狭义理解、学习的报恩思想、功利思想、读书无用论思想等又都属于对学习问题的错误认定。再有,对事物漠然的态度、缺乏应有的观察力,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削弱自信,甚至丧失语文的学习兴趣。
2 语文学习的情感跳跃,学习意志力薄弱,承压性弱,厌学心理造成语文学习中的障碍。语文知识覆盖面广,文体多样,既要求学生具有感性思维,又要求学生具有理性思维,这些特点往往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要求相矛盾,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如果学生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意志又薄弱,就会形成严重的厌学情绪和排斥心理,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有五个标准,即愉悦、自信、勤勉、灵活、好奇,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平稳突出的心理空间,像一座牢固的房子,经得起各种考验。
破解对策:
1 排除学习的心理障碍要对症下药,缺乏兴趣的要激发兴趣;意志薄弱的要锤炼意志;心理环境不健全的改变其认知,但是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等是不一样的,出现多样的个体知觉很正常,然而最初的知觉偏差如果不及时的矫正和疏导,势必会影响学习进程,所以说,必须从改变知觉入手,消除学生语文过程中的心理障碍,这是改变语文学习现状的最有效的办法,对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要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对普遍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团体辅导。
2 利用课堂教学,要求学生重朗读多复述,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花上几分钟时间讲故事、谈新闻,戏剧教学则要求学生表演课本剧;还可以利用文学家的小故事和成功背后的付出来激励学生。
3 大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课内要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还应让它走出课堂,辐射到校园生活,并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会与老师交流,学会与家长交流,学会与陌生人交流,使学生逐渐有话讲,敢讲话,善讲话。
4 用情感营造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氛围。“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理性的启迪。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狄德罗说过:“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教师的感情直接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驱使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不足,老师必须长着一双聪慧的眼睛,去留心,去观察,去发现,而后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用自己满腔的热忱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这样就能塑造一批又一批道德高尚 、人格健全 、敢于开拓 、乐观向上的好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