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脑的复杂性,人类对于大脑的认知,始终还在探寻中。仅仅在孩子入学面试时,通过简单测量的脑电波活动情况判断孩子的智力,这显然不够严谨和科学。
由于所处环境、自身状态等因素,脑电测试结果,即“脑像图”,其实更多是在反映当事者的情绪变化。根据目前的科学发展,我们仅仅认同“脑像图”与智力只存在隐约连带关系,具体结论尚待技术证实。况且孩子的智力是在不断变化的,就此给定的“儿童智能优势”分析书,实在有待商榷。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他们是几名天才,只不过尚未表现出来。其实,这些名字只是随意抽取的。
然而,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是教师期望导致的。当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时,会本能寄予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并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暗示,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很多在小时候因为偶尔犯下的错误,被贴上“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期望引导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上述心理学效应可以归结为:“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同样,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脑力超常,是个天才。可“脑像图”的测试结果,却将入学的孩子分出三六九等,如果学校再因此来个分班“因脑施教”,那么,对那些因测试不佳的孩子,势必造成一种极大的心理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