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很不易,把一个学习暂时有困难、行为一时有过失的学生培养转变为优秀生就更不容易。平心而论,只要是当老师的,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好学生的;也不会有一个人,会真心实意地喜欢差生。尽管我们不会把对差生说“我讨厌你”,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可要对他们说“喜欢”两字,恐怕是很艰难的。我们会在批改作业时,一个眼神中,直至谈到某差生名字、表现,总或多或少流露出不满,几近不胜烦恼,甚至厌恶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半数老师均有十多年的教龄,仔细回顾与学生相处的日子,上述情况似乎就刚刚或在昨天发生——“是呀,我对差生的认识、情感确是如此!”或许你会感慨地如是说。从心理学角度说,人人都喜欢美好向上的,完美的事物,嫌弃那些落后的,丑陋的,尤其是很多差生的“差”,从教师眼中看去,完全是主观的不努力,“他不想读书!”那就更不可同情,进而去肯定赞扬他了!
我们学校的现状,外地学生占了多数,不管从哪个角度说,他们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氛围,均不能和本地学生比。但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就是这样。那学生看见老师“服服帖帖、嗷嗷顺”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改变自己的意识,开创新的教学角度,适应现实情况,想方设法做好工作,尤其在心理上,必须摒弃讨厌差生得思想。今天,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试论对差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的“三个转变”,即:调节心理、督促行为、突出效果。
一、调节心理
学习暂时有困难、行为一时有过失的学生的心理普遍脆弱,从我们的仔细观察中,会发现,面对考题,差生抓耳挠腮,面露尴尬,甚至面红耳赤,不知所措。要知道,此时此刻,他们在忍受煎熬呢!或许,“以前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的自责油然而生,尽管是一刹那的心灵火花,但毕竟他还会“怪罪”自己!我曾经和多名这样的学生谈心(掌握话语的适时火候很重要),当问到这样的题目时,他们的答案完全一致——“是的,我很苦恼。可是,就是认真不起来。”请注意,这是他们,面对我——心理老师吐露的真实心声!前提当然是“我一定会替你保密的。”甚至,有的学生流着泪说,老师,你看我的行动吧!我肯定地点点头。从我侧面了解,这些学生或多或少有进步,反复是肯定的——我们允许有反复,哪怕多次。另外,这样的学生自尊很严重,常常不能驾驭自己,因此,教育中先要根治其心理障碍。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入手:
(1)劝导。让他们明白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基础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自己,鼓励他们要敢于面对困难,勇敢地抬起头来。
(2)名人激励。通过讲名人的故事(包括身边的人和事),鼓励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让他们从名人的事迹中获得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
(3)体味成功的经验。设法让他们回忆自己以往成功的经验,找回往日的自信,让他们明白敢于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注意,我们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尝试成功,哪怕是一次正确发言后的鼓励,诸如此类。
(4)和他们交朋友。大部分学生学习暂时困难、行为一时有过失的学生都不愿与教师交流更不愿透露自己的心声。我们应主动与他们接近,关心他们,重视他们,介入他们的生活,与他们一同评论、叙述身边事情,有事找他们帮忙,他们有事主动去帮助他们,他们有病领他们看医生,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到教师不歧视他们,把他们既当学生,也当朋友,引导他们逐步建立自己对老师信赖,使他们从生活中学会看问题、建立自信心。
二、督促行为
常犯错误的学生一般已形成了他的生活习惯,即便理念上明白,决心改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每次行为的反复都有一番思想较量。在这点上,我们遇到学生反复时不妨设身处地地来一个“转换角色、换位思考”,这是,或许会豁然开朗,学生的行为变得可以理解,我们自己的心情也会好起来了。教师在平时要注意他们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动态,在一次次的反反复复中,让他们发现“我能行!我也行!”(很多影视剧中,当人处在困难时,大声吼出“我是最棒的!”即是心灵激励法的运用。)使他们逐步战胜过去,战胜旧我,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直至进入好生队伍。
三、突出效果
学生在转化过程中,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是不容易的,教师要学会用“放大镜”看待学生的进步,在教育中突出赞扬学生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精神,使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为下一步的教育转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更不能忽视榜样的力量,因为学生的生活圈子相对狭窄,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就是他们的参照,而且学生们天天在一起,每天都在发生很多事,一堂课上,会不断“出状况”,同学们都在看你老师怎样处理那些偶发事件呢!小孩的可塑性极强,一些细微的外界变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或许会成为学生铭记终生的财富——这决不是言过其实,夸大其词。我们仔细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只是我们不会、不屑去回忆罢了。
学生有一点细小的进步,我们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又反复也不怕,那么,差生一定会慢慢变好的,效果一定会越来越明显的,只要我们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