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智力开发 学习障碍矫治 培训班 脑产品 合作单位 头脑风暴  
走进脑学堂 企业员工辅助计划(EAP) 脑科学与抑郁症 另类天才

脑学堂新闻

脑网测试

名称:

密码:
 产品搜索      类别:
关键字:
当前位置: 首 页 >> 智力开发 >> 信息内容
 
  残障儿童心理保健
 
一、肢体残疾儿童的心理保健
   肢残儿通常无明显心理缺陷,其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与正常儿无异,但易出现以下个性心理特征:
    1.情绪障碍  多因身体活动受限,许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常引起情绪波动,好发脾气。重症障碍者只能待在家里,轻度障碍儿可入学,但因体力和运动能力有限,易受他人讥讽、歧视,悲叹“生活不公平”,产生“不幸”等想法,有苦闷、恐惧、厌恶等情绪和退缩、孤独等行为表现。
    2.自卑感强烈  面临残疾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巨大困难,有些患儿对外界刺激敏感,加上经常遭受挫折,或不合时宜的怜悯,易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严重压抑自身的才能和创造性发挥。
    3.任性  亲人的怜爱,生活上的过度保护和迁就,易使肢残儿变得任性,甚至骄横,不善与人合作。
然而,生活中也有许多肢体残疾青少儿,敢于面对严酷现实,显示出惊人的坚强意志,在学习、生活困难的磨练下反而更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容应对困难。他们在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毅力和惊人意志,令常人难以想象。
应为肢残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父母应接受孩子的残疾现实,不隐匿其“异常”,勇敢面对外界的压力、歧视、羞辱和否定态度,关心和爱护患儿,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和自信,但不听任其任性和依赖性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关心肢残同学,不做不恰当的评价、比较和比喻,而是主动关心他们。社区应营造良好氛围,反对任何对残疾的歧视行为,避免在肢残儿及其父母面前感叹“不幸”或表示廉价的“冷悯”。创造条件,让肢残儿多参与社会活动,鼓励他们表达观点,帮助他们通过努力满足自己的愿望和诉求,以此作为帮助他们增强自信、自尊和自强的最好途径。
二、肢体残疾儿童的补偿训练
    以补偿训练方式,最大限度恢复残肢的生理功能,或使其得到充分补偿,对帮助肢残儿重新获得正常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补偿治疗(psychological compensative therapy)
    作为生理功能补偿训练的基础,应做到:
    1.提供心理辅导  帮助患儿克服自卑和无所作为的观念,正确面对现实,善于将不良环境刺激转为战胜困难的动力,同时学会舒泄情绪压力的正确方法。
    2.重建自信  提高对器官补偿潜力的认识。
    大量研究证明,器官某一侧功能受损后,健侧往往出现代偿性超常发展;不同器官会出现互补,如利手残疾,非利手可训练为利手。因此,残疾儿童不应灰心丧气,应相信经过科学刻苦的训练可获得最大程度的补偿。
    (二)肢体补偿训练(tombs and track compensative therapy)
    根据肢体残疾实际问题,在医生指导下训练利用假肢训练肌力,避免永久性肌无力;学扣纽扣、系鞋带,自己吃饭,尽量生活自理,防止肌肉萎缩变形。训练时充分考虑年龄、残障程度、行动能力和手、臂、指灵活程度等,提出阶段性目标。根据“用进废退”原则,鼓励患儿不仅多应用残余功能,还应多用脑,防止过度保护。尽量利用自然、物理因素,如电脉冲疗法,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疗法,超声波疗法,蜡疗、水疗、按摩、针灸等,以引起残疾机体的系列反应,改善受损器官功能。
    (三)运动补偿训练(physical compensative therapy)
    利用功能练习和体育运动来改善躯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激活细胞活力,恢复和增进器官功能,调整机体的整体协调性,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水平。针对残疾肢体的神经——肌肉医疗体操最为常用。训练前应检测残疾儿童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功能和异常活动,对残存功能进行评价,广泛宣传教育针对性训练计划。若伤残属于永久性,医疗体操的目标是使患儿获得最大限度的独立生活能力,在有限功能范围内发挥最大功效。体操训练需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先促进残肢肌力的恢复;而后增强残肢耐力、提高动作协调能力;最终达到增强残肢运动器官的活动度、加快运动速度的目标。
 
 
发 布 者:  admin 添 加 时 间:  2012/3/7 点 击 数: 775
 

中国脑网

中国脑网 17710588313
京ICP备19054895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大街金霖酒店30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