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困难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一般状况
与普通学生相比,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似乎较为突出。一些调查发现,学习困难成人中曾接受过治疗、正在接受治疗、在心理医院住过院的比例分别为13 %,9%和5%。从总体上看,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焦虑、敌对性、人际敏感等方面,他们有持续性的慢性低水平抑郁、不适应感、孤立感、孤独感、挫折感、过分依赖和低自尊等现象。对这些儿童来说,学校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因素,他们体验到的不断增长的压力,反过来会影响他们的心理行为问题,而且学业失败更会加剧他们的心理行为问题。
1、焦虑与抑郁问题
学习困难儿童在学校环境中会经历更多的压力感和内部失调,他们的焦虑水平比一般儿童高,并与睡眠问题有关,研究者认为这种焦虑与无能感、犯错误、被嘲弄、得到坏分数、被批评有关。学习困难学生由对失败的恐惧而产生的焦虑,还会转移到对某一位老师、某一个恃强凌弱的同学或某一门课上去。从学习困难学生焦虑水平的发展情况来看,研究表明,小学生、初中生与高中生之间并无差异。这说明这些学生在各年龄段都一直处于高焦虑状态中。
很多研究也发现,学习困难儿童有较突出的抑郁问题,其比例大大超过常模样本。目前很难确定抑郁与学习困难是否有着某种因果关系以及何种程度的因果关系,但可以认为,学习困难学生的抑郁可能是由以下与学习困难相联系的因素造成的:一是他们的低自尊和无价值感,自我的丧失会导致低水平的慢牲抑郁;二是愤怒,如果学习不良学生对学习问题的愤怒指向其内部的话就会导致抑郁;三是同伴关系紧张和社会性孤立,这会使他们感到更多不愉快的体验;四是由于习得性无助。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也进一步发现学习困难与抑郁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一些研究者认为,抑郁本身就是一个包含多维度的结构,如消极情绪、人际问题、无能、快感缺乏、消极自尊等。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比只提供一个总的分数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能更好地理解学习不良儿童的抑郁状况。
一些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女生会报告更多的抑郁症状,而学习困难男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抑郁表现差异并不明显。可见,学习困难学生的抑郁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2、生活与社会适应问题
学习困难儿童存在着低自尊、情绪障碍、抑郁、攻击性等社会行为问题,这些问题和障碍与他们缺乏社会技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定量和质性研究都表明,学习困难儿童的孤独感明显高于一般儿童,而且这种孤独感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学习困难学生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这突出地反映在他们与人交往时往往表现出不自在和自卑感。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童会体验到更多的压力,较少得到同伴支持和接纳,有很强的被压迫感'而且这种被压迫感主要表现在对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土,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更孤独,更缺乏信心。
3、违纪问题
学习困难儿童比一般儿童有更多的违纪行为,如厌学、逃学、攻击行为、课堂捣乱、物质滥用等。一些研究发现,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习困难学生主要的行为问题是违纪问题,而许多青少年违法者在早期都有学习困难现象,并且学习困难的违法者再次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会更大。学习困难儿童由于学业上的失败,更发展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反过来,又导致心理行为问题出现,甚至违法犯罪。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如吸烟、酗酒也是违纪行为的重要表现,学习成绩不良学生在其他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容易出现物质滥用。
违纪行为的频繁出现与学习困难儿童缺乏耐心、易受困扰、冲动的特征有着密切关系。一些研究者进一步认为,学习困难学生的这些问题行为与他们的应激类型和应激水平存在关联。随着学习困难儿童在校失败体验次数的增多和体验水平的提高,学校环境可能会导致更多更强的负性应激反应,而这种应激反应的加剧会引发他们更大程度的情绪困扰。低年级学习困难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平不高,故这种情绪困扰容易转化为直接的行为问题;而高年级学习困难学生在面对这些情绪困扰时的行为反应则更为多种多样。
4、自杀问题
学习困难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自杀问题。一些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儿童更易产生自杀观念,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自杀倾向高于男生。进一步研究指出,学习困难儿童存在自杀倾向的主要预测因素有较高的抑郁程度和某种不良的认知特征或个性特征,如冲动性、自我概念缺乏、社会认知缺陷、非言语问题解决缺陷等,这些特征一般更容易导致自杀。
非言语性学习困难者更易有自杀倾向,这可能与他们右脑机能失调有关。诸如触知觉缺陷、心理运动协调失能、视觉空间组织能力困难、非言语问题解决困难、难以适应新的复杂情境、社会知觉缺乏、社会交互技能缺乏等。另外,非言语学习困难儿童更易发展成内源性社会情绪障碍,如退缩、焦虑、抑郁,甚至有些儿童几乎完全避免任何社会交往,他们很难整合从面部表情、音调、姿势中获得的信息,这样导致了在社会情境中的困惑和忧虑,以及对社会情境需要的更大焦虑,从而引起自杀或自杀企图。
二、学习困难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1、自我概念
尽管学习困难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在整体自我概念上未必存在差异,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明显低于普通学生。这种较低的学业自我概念还与他们在学业成绩、学习策略、学习潜能、学习效能上的自我认识有直接关联。消极的自我概念导致学习困难儿童容易放弃,耐性渐失,更有可能出现频繁的混乱行为。
2、家庭因素
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家庭资源存在着相互作用,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儿童各种社会能力、社会技能的形成,容易被同伴接受。然而一般来说,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亲密性较差,缺少沟通和交流,极端型家庭较多,家庭的结构性和组织性比较差,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学习困难儿童的父母焦虑性更高,家庭成员之间有更多的冲突。
自身学习不良的状况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交织在一起,使这些儿童体会到更多的困惑和压力,对其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导致心理行为问题的频繁出现。
3、社会认知与技能
如前所述,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对社会情景缺乏正确的理解能力,对他人行为的感知和领悟缺乏敏感性和准确性;他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差,不能准确判断周围人的态度,对社会情景的气氛不敏感,常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无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出准确评价;他们常使用不太成熟、意义不明确的口头语言,不会用适当的方式与他人争论问题;他们无法判断和领会他人给予的社会信号或提示,从而导致与同伴和父母交流困难。
另外,他们还存在着判断力、情感识别能力缺乏,社会成熟水平低,社会技能迁移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也导致了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
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活动技能与被压迫感、孤独感倾向、成就欲求缺失等问题行为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社交技能与被压迫感、孤独感倾向、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欲求缺失等问题行为因子也呈显著负相关,学习技能与压迫感、孤独感倾向、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欲求缺失、欲求不满的低耐受性也都呈显著负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