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心理上,对促成自身身心发展正常因素的接收进行堵截,阻塞并产生的排他性。众多事实表明:心理障碍严重地阻碍着数学教学的正常进行,不但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有效地遏制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本文试就此问题作如下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一、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1.消极、厌倦心理。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高强度或长时期持续学习活动而导致的学习能力降低,学习效率不高,错误率增大,兴趣下降,如不注意调节,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厌倦的心理。 2.自卑心理。 主要由于某些学生智力较差,或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考试屡考屡败,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从而产生颓废、伤感、畏惧和焦虑等情绪,这样天长日久在他们心理上形成了“学习数学是痛苦”的条件反射,忧虑、畏惧心理自然产生。 3.惰性心理。 有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松散、懒惰的坏习惯,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当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性。 4.波动心理。 有些学生懂了一点,或某次考试取得较好成绩,就会产生喜形于色的兴奋心情,心里一时出现“爱好数学”的感情。但由于其自我控制性差,常常表现出“几分钟的热度”,时间一长,上课注意力就不集中,这类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二、心理障碍的形成 心理障碍的形成和一切事物发展规律一样,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它以学生生理、心理素质以及原有数学素养为基础,通过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差异呈现出来,这种差异既对学生自身数学发展水平产生作用,又形成学生间的心理差异,学生心理障碍则由心理差异的非正常发展而产生。这里的生理差异主要指学生间的身体机能、素质和心理状况差异;学习差异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正确性和达成度的差异;心理差异是学生个体间心理上的不平衡程度,它由生理差异和学习差异引起,由于学生间生理、学习差异互不相同,交叉呈现,因而产生的心理差异亦为多向性、复杂性和互为变换性,心理差异的某些消极因素的积淀是形成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心理障碍因学生心理差异增大、失控、发展而逐步形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还必然受到教学中其它要素的支配和刺激。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因素。 其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是能否形成学生心理障碍外部因素的关键。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的影响并非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在备课时,由于教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设计上的不合理都会在教学时引起学生心理混乱,造成人为的心理差异。而在教学中又不注意及时获取(或根本忽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使学生已经表露出的不恰当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合理调整,这样就会加大学生间心理差异。再者,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僵化,对差生冷淡或有伤害学生自尊的言行,都可直接促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加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其言行既对学生个体产生影响,又对学生良好群体形成起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学生形成心理障碍的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其二,学生群体在学习中的情绪感染则起温床和催化作用。班集体凝聚力、进取心强,对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抵抗作用就大,反之就能促使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由于学生间情感接触时间长,交流速度快,而且易于接受和消化,因而在学生心理障碍形成中,班集体影响能量不可低估,这也是为什么要重视班集体学风建设的依据。 归纳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形成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学生自身会因心理差异增大、心理失衡而演变成心理障碍;教师由于责任心不强,导致教学态度不认真及教学中的随意性,而引发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群体间的不良感染因素过多和不良的教学环境也会促成学生心理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