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力开发 |
|
 |
|
|
|
|
|
|
|
|
家庭矛盾给孩子的影响
|
|
|
家庭矛盾总是给孩子造成很深的影响,孩子的人格容易变的畸形。孩子们在成长中如果接受了矛盾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将搅乱他们幼嫩的心智。怎样面对这些矛盾并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据专家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到5000万孩子存在行为问题。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到32.0。16.0到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北大第六医院的王玉凤教授说,所谓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其广义上包括行为和情绪两个方面,行为问题如说谎、逃学、偷窃、攻击、不听管教、离家出走等,情绪障碍如焦虑、恐惧、抑郁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其成年时期发生适应不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
北京回龙观医院主治医师孙春云说,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块模板,在与外界接触、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修正这块模板,所以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的影响会持续孩子的一生,这种影响力主要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与他人的关系。因此,父母要学会如何与孩子保持融洽的关系。过分保护,会延迟孩子的心理断奶时间;过早分离,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存在缺陷。孙春云曾接诊过一个男孩,他外表高大但内心十分柔弱。他自诉,父亲经商常年不在家,在他成长过程中,没有男子汉榜样,大家都嘲笑他像个女孩,自己心理压力很大。
1)不安全感。父母离婚前后,孩子常常没有安全感。当父母各自陷入复杂的感情和法律纠纷中时,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考虑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的注意、关心减少,这时的孩子往往感到迷悯。他们会觉得被父母遗忘或不受重视。孩子常常会问自己,“谁会要我?”,“当我需要帮助时,我该去找谁?”。这种不安全感,会使孩子处于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的状态,做事畏首畏尾。
(2)内疚感: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某些过错,看成是引起父母关系变化的原因。这种曲解,易使孩子陷入烦恼并常常自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夫妻吵架时,孩子在一旁哭喊:“爸爸、妈妈我听话,我再也不捣乱了,你们别吵了……”过去十分活跃、机灵而聪明的孩子,因为父母关系的改变,而变得退缩、消极,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常常沉浸在内疚之中,这种自责心理,将导致孩子出现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
(3)自卑、猜疑心理:孩子因缺父或缺母,自感不如别人。因遭到旁人的嘲笑、冷落而形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表现为情绪忧伤,孤僻,畏缩,做事缺乏自信心。年龄大的儿童,还会产生猜疑心理,怀疑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对别人的言行易产生误会,导致人际关系障碍。
(4)补偿心理: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常常感到空虚,祈盼在感情上得到补偿,个别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往往会在“感情补偿心理”的驱使下,盲目地向异性求爱,犯性错误。
(5)逆反心理: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心理失去平衡,易形成逆反心理,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表现为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们会无故指责父母,顶撞老师,对人持冷酷的态度。
因为缺父缺母形成逆反心理的儿童都属年龄比较大的儿童。这些儿童的逆反心理多半是由于受到旁人冷落、嘲笑而逐渐形成,其中,原来家庭比较美满、生活条件优越、突然家遭不幸的儿童,最易形成逆反心理,产生对抗行为。有1个12岁的女孩,母亲因生活作风问题,父亲与之离婚,她随父亲与奶奶一起生活。父母离婚后,父亲、奶奶、亲戚甚至小同伴都经常当着她的面指责、辱骂其母亲,使她觉得母亲既可亲、又可恨,又觉得指责并数落母亲的人都可恨,于是产生了种种矛盾与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她很希望见到妈妈,但妈妈来看她时,她却故意躲起来。妈妈说的话,她不听,妈妈给她买的衣服,她不穿。 |
|
|
发 布 者: |
admin |
添 加 时 间: |
2014/7/1 |
点 击 数: |
47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