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力开发 |
|
 |
|
|
|
|
|
|
|
|
孩子的游戏瘾怎么破?
|
|
|
前几年“网瘾”一词流行,现在上网的方式和工具都有飞速进展,手机、平板电脑等全来了这里我用“电子游戏瘾”代指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曾经有一对夫妻找到我,说孩子从初一寒假开始,已经三、四年不下楼了,天天上网。问我能否去家里给孩子咨询。这种要求上门咨询的情况还挺多的,我只能拒绝,因为孩子自己没有任何意愿或表现要改变现状,咨询工作根本无法展开。要首先改变他的处境,令他无法顺利上网,让他不得不做出些改变。另外,在家呆三个月以上不上学只上网,首先还要排查一下,是否是神经症或精神疾病。这些都不是上门咨询要解决的,只能由父母先行改变这几年来对待孩子的方式和环境的改变。
家长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什么问题都没有的时候,总担心出问题,种种预防和对孩子的吓唬;等孩子真的开始有些异动了,无论是自己观察到的还是老师反映的,家长反倒开始否认:“不会吧?没事儿吧?过两天看看,还行吧?”一天天耽误下去。
这里呼吁家长,不要等到孩子放弃上学、丧失了社会功能的那一天,才发现孩子总是沉溺于电游,而是一开始发现孩子有网瘾倾向就要想办法了。
爱玩电游和电游瘾的不同是:前者能不耽误其他的事情,例如上学,和朋友出去踢球,参加家庭聚会等。孩子可能在众多事情里最喜欢电游,但还没有丧失对其他事情的兴趣。后者则明显看出,孩子可能勉为其难地也出去旅游,也参加聚会,但都是不得已跟着,并不真的参与或享受,他唯一的乐趣与爱好就是电游,并寻找一切机会玩电游,例如餐桌上偷拿了家长的手机躲到厕所去玩,或者找借口跑到同学家去玩,等等。后一种情况是家长必须出手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前面我们谈过白日梦,是躲入幻想中以逃避严苛的现实。电游以实实在在的声光画面把白日梦具像了,而且更省我们的心力,因为白日梦需要我们自己去编造情节,搞好了可以成为作家、艺术家、演员等职业的基础。而电游非常现成地把一个虚拟世界摆在了我们眼前,我们只要进入就行。在电游的世界,我们可以获得成就感,可以发泄情绪,可以做恋爱梦,可以集中精力,不去想现实中的烦心事。总之,不仅可以逃避,还可以获得现实中很难得到的情感上和精神上的补偿与替代。
在电游瘾的初期,家长的注意力不要过多放在电游上,否则这里反倒转成了矛盾焦点,引发亲子间的冲突。一旦破坏了亲子间的关系,后面的工作就不好办了。家长应该不动声色地去改变孩子的环境,让孩子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有趣,恢复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快乐、兴趣和参与。当他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就感,人际的正向情感互动,让他去玩游戏他都不见得有时间去玩了。
错过了这个初期阶段,情况就有些复杂了。绝大多数的电游瘾孩子跟父母的关系都不好,溺爱和严厉并存。前面说的初一寒假开始不下楼的孩子,早年父母工作忙,与父母的关系并不亲密,因为贪玩游戏,他爸爸也花过很多心思,电脑设密码,限制上网、断网、不给留饭也不给留饭钱,一步步地,结局都是孩子和父母大闹一场摔东西,离家出走,要跳楼......然后是家长一次次让步。两人由原来的管教孩子直到今天的看孩子脸色。
前面讲过,孩子有了电游瘾时,不是从玩不玩,玩多久入手,不要过多纠结与电游上,而是先从与孩子的关系上入手。大多数家长不会和孩子互动。互动不起来,对话是单向的,要么你听我的,要么我听你的,关系也是两极,要么严厉,忽视,要么纵容、过度关注。要把孩子拉回现实世界,前提条件是孩子愿意被你拉,你伸出去的手他握住了。否则,就只能强拉了。当孩子已经数月、数年不下楼时,强拉是可以尝试的,事先做好各种预防的准备,以防不测。因为这么长时间的社会功能丧失,孩子很有可能已非常态。先断网,再谈话。
除了这种极端情况,大多数中度的电游瘾处理起来以先恢复与孩子的沟通为主。无论孩子多大的自己其实知道自己是不对的,因此就更要给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常见的有: ①你们父母有很多错,都怪你们。
② 耍赖,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就这样改不了了。
家长不要被牵着鼻子走,讨论起谁对谁错或你到底改不改得了。谈话不是为了抓罪魁祸首,不是为了证明谁错,谈话要以能让孩子说出心声为目的,哪怕是很激动的方式,去搞清楚孩子的痛苦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挫败、自卑是什么。这种谈话要谈细节,一定会非常情绪化,会跑题,所以,我们常常要一家人到咨询室来谈,这样我能主持和驾驭。只有极少数家庭能在父母的努力下达到目标,那必须是父母做了充分准备,在智力、情绪、随机应变、冷静克制、真诚细致等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自己做了极大的调整后,才能达到目的。 |
|
|
发 布 者: |
admin |
添 加 时 间: |
2016/10/8 |
点 击 数: |
523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