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智力开发 学习障碍矫治 培训班 脑产品 合作单位 头脑风暴  
走进脑学堂 企业员工辅助计划(EAP) 脑科学与抑郁症 另类天才

脑学堂新闻

脑网测试

名称:

密码:
 产品搜索      类别:
关键字:
当前位置: 首 页 >> 智力开发 >> 信息内容
 
  有声思维障碍的坏处
 

   教师在提出思考题后,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或读例题,其他学生默看,读完后,教师让读的那名学生回答刚提的思考问题,这名学生答不出来,其他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点了几名学生,都答得比较好。这是什么原因呢?那名朗读的学生是借助外部语言在进行思维,思维侧重口头表达,对问题的“为什么”思考性不强,因而产生了有声思维障碍。 

  1、有声思维限制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有声思维是运用口头语言进行的一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对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是十分有利的。低年级的学生从学拼音、识字到学习朗读,都需要用声音来进行训练,学生的思维需要在有声的情况下进行,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要求的提高,有声思维必然不能适应学生新学习的需要。譬如,课堂上,我们常常发现,当教师提出问题要学生回答时,有的学生自言自语地准备着自己准备回答的问题;当老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时,有的学生嘴仍在动或用手指着看;有的学生抢着举手发言,站起来又说不出来,这些都是因为有声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学习。 

  首先,有声思维是一种慢速度的思维,有声思维以口头语言发音速度为思维的速度。思维以音节为单位进行着活动。这种慢速度的思维形式对简单内容的学习能适应,一旦接触较多较深内容的学习就会出现障碍。譬如,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从说到写,通过有声思维训练,能写出较好的短文。要求高年级学生甚致中学生仍从说到写效果就不好。这是因为高年级和中学生写作要求高,有声思维的速度已不适应这一要求。这时的写作需要选材构思,布局谋篇。这些都让学生用说的方式去思维,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学生也不愿意这样做,单用有声思维的速度去学习,是完不成学习任务的。 

  其次,有声思维不利于对问题理解的深入。有声思维活动的注意力侧重发声的准确,音量的大小,节奏的快慢等。这必然限制了思维活动对学习内容理解的深刻性。譬如,小学生学一首诗歌,他们通过有声思维,很快能将诗歌背下来,但是对于诗歌字词句含义又及其思想意义专靠有声思维一时很难理解。许多二、三岁的幼儿就能背诵唐诗几十首,但并不能理解所背诗歌的意义,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不难看出,有声思维影响着学习的深入进行。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适时地促使学生有声思维向无声思维的转化。 

  2、无声思维是学习思考的高级阶段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从量来看,是思维内容逐渐“简化”的过程;从质来看,是由有声思维变为无声思维的过程。无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我们应充分认识它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无声思维。 

   无声思维的优势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无声思维进行活动的最小单位不只是字词。它可以整句、整段地进行分析加工。譬如,当教师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学生可以运用内部语言把课文各段的意思在脑海中闪现一遍,迅速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不需要把课文一字一句地想一遍。这就充分地体现了无声思维速度上的优势,为增多学习内容争得了时间。 

   二是无声思维在思维活动中,能够直接把文字符号转化成意义单位。譬如,学生一看到“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思维中直接会出现“有一座叫狼牙山的山,山上有五位英雄”的理解,而不会把它当成六个字去认。当学生们看到数学公式时,脑中会产生"这是解决某一问题"的思考,而不会去认这些字母。 

   造成有声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片面地强调外部语言训练,使内部语言发展迟缓,如经常用齐读代替默读,只注重朗读指导,忽视内部语言训练的指导; 

  (2)教师提问缺乏思考性。学生经常只需用“是”或“不是”来回答。教师提问常用“补充式”、“填空式”方法,如“这件事他做得好不好?”、“于是他就……”、“雨是怎样下的?”等等。这样问题的答案书上现成的,用不着学生组织语言来回答; 

  (3)教师提问后立即让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这样回答的内容一般比较肤浅,错的较多,学生的无声思维得不到训练; 

  (4)教师提问后,过早地统一正确答案,使学生刚刚开始的无声思维瞬间便结束。 

  3、在教学中适时消除有声思维障碍 

   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学生有声思维向无声思维的转化。因此,我们要避免学生有声思维障碍的产生,帮助学生消除已产生的有声思维障碍,发展学生的无声思维。 

  首先,我们应认识学生学习思维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声思维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基础思维形式,小学生不可能跳过这一形式直接进入高级阶段。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小学生这一思维的发展分三个阶段,即有声思维阶段一一过渡阶段一一无声思维阶段。低年级学生要打好有声思维基础。中高年级学生要逐步进入无声思维阶段,初中学生要巩固无声思维地训练。关键要把握好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既要允许有声思维的存在。又要进行无声思维的训练。 

  其次,要将无声思维的培养渗透到语言文字训练中去。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了避免和消除有声思维障碍,应该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无声思维的训练因素。譬如,对生字的识记不是死记硬背,而要通过思考,抓特点。在课文分析中不是串讲到底,而是层层设疑激疑,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无声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再次,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无声思维训练的条件。我们可注意以下方法的改进: 

  (1)少齐声朗读,多教师范读和默读; 

  (2)少齐声答问,多单个学生答问; 

  (3)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 

  (4)教师少讲,学生多问多思考; 

  (5)少提一些问题,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 

  (6)少点优生答问,多点中等生和差生答问。 

  最后,当学生已经产生有声思维障碍后,要重点加强训练,积极帮助消除障碍。存在有声思维障碍的学生往往思维反应迟钝,学习跟不上,他们最需要无声思维的训练,恰恰又是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发言的机会,自己还没想好,别人已想好说出来了。我们曾在一个班作过调查,有学生五年来未发过一次言。这样学生的思维必然受到限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现他们,进行特别训练。如前面谈到因朗读缺乏无声思维而回答不了问题的学生,要弄清原因,让他坐下思考以后再答,这样便能消除学生的有声思维障碍,又不伤害他的学习积极性。 

   三、消除思维定势障碍 

   一节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师要求用刚刚学过的“上”字组词。当第一名学生说出“上车”之后,马上就出现了“上汽车”、“上火车”、“上飞机”等词语。教师问:“还有吗?”接着又出现了“上大汽车”、“上小汽车”、“上大轮船”、“上小轮船”等词语。最后还有学生抢着说“上喷汽式飞机”、“上宇宙飞船”等等。这里不能说学生的知识面不宽,但是,学生说出的这些词语,只是“上”的同一意思,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框框里。这时,学生实际上产生了思维定势障碍。 

  1、学生思维定势障碍的产生 

   思维定势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起积极作用,但从发展思维的角度来看,学中,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阻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中小学生思维定势障碍是怎样产生的呢? 

  第一、受学生本身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教学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加大,学生非常需要一些效率高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传授某种学习方法后,学生运用有效,会留下深刻印象。当再学习新的内容时,便会习惯地再用这种方法。 

  第二、受教师模式化教学的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示范。模式化的教学必然会促使学生思维定势障碍的产生。譬如,学生每学完一课后,教师要求每个生字一律组五个词,以致出现“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的组词内容。这样的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模式化的学习方法,遇到问题,习惯于用一种模式去套,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失去灵活性和创造性。 

  中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接受最基础的,又是最广泛的知识能力训练。为进入高一级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思维条件。因此,在教学中,避免学生思维定势的产生和消除思维定势障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 布 者:  admin 添 加 时 间:  2018/10/10 点 击 数: 787
 

中国脑网

中国脑网 17710588313
京ICP备19054895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大街金霖酒店30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