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班
|
|
 |
|
|
|
|
|
|
|
|
|
“学习困难期”产生的原因
|
|
|
1.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的影响
学生往往产生学习困难的时期,首先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数学的内容在初一下半学期,尤其是初二明显增多,难度不断加大,其他学科课业负担也相应加重,不少学生一时跟不上,有的难以适应,就会产生疲劳和厌烦感,往往表现出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应迟钝,情绪不安等现象,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大幅下降。所以说心理因素也是学习产生数学“学习困难期”的主要原因。
2.被自身学习习惯的束缚
一般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三个“致命”的坏习惯。
一是习惯于“模仿”。比如由小学算术的四则运算到中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基本是平衡过渡。因而“模仿”也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但从初二开始,数学难度明显加大,加上有些问题已带有开放型的特征,因此单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如三角形全等证明是初二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学生仅靠模仿是难以解决的,需要真正领会与掌握。在不同的已知条件、图形的情况下,有截然不同的解法,需要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这些又恰恰是学生最缺乏的。
二是习惯于“按部就班”。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拿到题目惯于按部就班地做,结果往往是解答过程繁琐,既费时间又容易出错,甚至求不出答案。例如:解方程:
(x-4/x-5)-(x-5/x-6)=(x-7/x-8)-(x-8/x-9);许多学生一见题目,就想当然地先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x-5)(x-6)(x-8)(x-9);结果愈做愈繁,最后根本做不出来。如果考虑将方程变形为:(1/(x-5)(x-6))=(1/(x-8)(x-9)),则容易解出x=7。因此习惯于“按部就班”做题的学生,如果不优化解题思路,注重灵活变通,就会在解题中遇到许多麻烦。
三是习惯于“想当然”。初中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分析问题往往不够全面、细致,容易产生主观臆断或“想当然”的毛病。比如,不少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SSS、ASA、AAS后,便凭主观想象,随意创造这个假命题,致使解题失误。又如,对命题“三个角相等且有两条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许多学生认为是真命题。在学生看来,分别相等与对应相等是没有区别的,当教师给出反例后,他们才醒悟。所以,正是由于以上三种坏习惯的存在,制约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了偏差,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困难期”。
3.外部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电视尤其是电脑的普及对初中生的学习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初中生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自控力又相对较差,一旦迷恋上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就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文化科的学习成绩也就大幅下降,数学当然也不例外。 |
|
|
发 布 者: |
admin |
添 加 时 间: |
2013/11/17 |
点 击 数: |
586 |
|
|
|
|
|
|
|